都是近親U盤和固態硬盤速度爲何差這麼大?

(原標題:都是近親U盤和固態硬盤速度爲何差這麼大?)

就目前而言,現在採用USB 3.0甚至USB 3.1接口的U盤不在少數,高端U盤甚至都突破了300MB/S的讀寫速度,U盤能有這樣的成績看起來很不錯,但是相比較SSD還是有着不少的差距(較老的SSD就不要做比較了)。那麼都是閃存爲什麼U盤和SSD的差距還是相差的這麼大呢?

主控存在差異

U盤不僅有主控而且分爲兩大類主控,第一種:就是普通的USB主控,直通閃存顆粒,通過USB主控芯片控制,這種U盤通常性能都不會超過100MB/s的讀寫速度,像這種主控類型的U盤位寬都在8-16bit,性能也就上不去了。

另一種就是採用SSD主控,多常見於高端U盤上,SATA的接口通過USB轉接而形成的。不少SSD主控芯片其實是32bit精簡指令集處理器架構以上的運算單元,可以在很多移動設備上看到。

說到這大家多少還是明白了高端優盤和普通優盤背後價格和速度的不同。既然高端U盤同樣採用SSD主控芯片,那麼爲什麼存取速度還是比不上固態硬盤呢?

比不上SSD主要有兩點在制約它,當高端U盤通過SATA的接口轉接USB的時候這會一定程度上損失部分讀寫性能,從USB 3.0升級到了USB 3.1接口還是能挽回一點性能。

壓縮和非壓縮算法

U盤主控算法有兩種壓縮和非壓縮算法,最大區別在於寫入放大比率不同。壓縮算法主控對數據進行識別,處理器針對“壓縮型數據”實行一定比例壓縮,然後將壓縮好的數據寫進閃存,有利於降低閃存的數據寫入量;而非壓縮算法主控則不區分數據類型,對閃存直接寫入數據,加快了閃存的壽命。

壓縮和非壓縮兩種算法均有利弊,壓縮算法有利於延長閃存的使用壽命,面對壓縮數據時讀寫性能相對更有優勢,不過讀寫非壓縮數據時性能就不太好。反觀非壓縮性算法,它兼顧着壓縮和非壓縮數據都保持穩定的性能,但對於閃存品質有着較高的要求,這種非壓縮性算法一般不會出現在容量小的SSD或者U盤這類儲存器上,因爲設備讀寫次數並不能支撐本身這麼高的讀寫速度。

絕大多數高性能U盤的都不會低於64GB-1TB容量,大容量支持了非壓縮性算法主控,從而在非壓縮算法下實現好的性能。

轉換和主控這兩個屏障顯然讓USB接口U盤追上SSD的速度成爲不太現實的想法,不過都同屬存儲器,想要速度用SSD存儲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