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學倫 從教授開始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學術界的學倫問題,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繼蔣絜安之後,民進黨又發生潘孟安的疑似「抄襲」事件。從已被揭露的學倫事件來看,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所佔獨多,且不乏鼎鼎有名的要員,這當然不免令人懷疑民進黨的的誠信問題,但是,衆所周知,事實上這是朝野各黨都沆瀣一氣,以學術作爲政治晉身之階的普遍現象,所爆發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之一角而已。如果詳加檢閱,恐怕會牽連出一大掛在劫難逃的「學倫犯」。

「學倫犯」之所以敢於如此猖獗,原因非常簡單,因爲東窗事發之後,最多不過被「撤銷學位」,而只要發表幾句不痛不癢的聲明,就可以雲淡風輕,彷彿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一樣,仍然生龍活虎、長袖善舞地在政壇上呼風喚雨,從來不必負任何的刑責,甚至還能像鄭文燦一樣,堂堂高升爲行政院副院長。在部分政治人物眼中,學術簡直不過就是一場兒戲、一件國王的新衣,遊戲輸了,還是可以再玩;渾身赤裸的醜態雖然畢露,可國王還是國王,又誰能奈何得了他們?

臺灣人特別重視學歷,既可以驕其鄉里,又得以夤緣求官,故此人人趨之若鶩,如飛蛾撲火般搶食,渾然不知自己的能力與分際,當然是非常可悲的,但是,如果不是學術界把關不嚴,將學術名器賤賣於政治,政學勾結,互蒙其利,情況也不至於如此嚴重。事實上,正是因爲學界的墮落,才導致學術詐騙的泛濫。

臺灣大學教師的薪資過低,是無可否認的,故大學教師爲了彌補經濟上的缺口,不得不屈從於政治之下,冀盼能從政治人物身上分潤到一些利益,故藉招收學生以廣結人脈,從而爭取到經費補助,甚至由學而仕的「官學勾結」現象,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只是風骨早已澌滅殆盡的學界,都噤聲默許,持續縱容而已。

中國古代官吏,貪污橫行,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職官員薪俸過低,甚至連日常生活都很難維持;因此雍正皇帝特別設置了「養廉銀」的制度,提高各級官員的薪俸,儘管猶未能夠弊絕風清,但是卻也頗具成效。從制度面來說,如何使苦學多年,好不容易取得大學教職的學者,能無後顧之憂,黽勉從事於研究教學、培育人才的工作,無疑是必須重加考量的。

「養廉銀」的設置,是有配套措施的,一旦薪俸提高,而竟仍然發生貪瀆之事,其懲罰是非常嚴重,甚至會家破人亡的。臺灣目前大學教師薪資既低,指導研究生往往就成了「外快」的來源。此一「外快」,並不是從指導學生的費用而來的,因爲連指導費都微薄到可憐的地步,而是着眼於其「投資報酬率」。廣收學生,尤其是在政界表現亮眼的學生,未來可能獲得的揖注,當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護航者有之,包庇者有之,生源越廣,財源也就越多,「陳明通式」的「學位販售店」、「論文工廠」,就是由此而導生的。

教授是實際掌握「學術倫理」分際的關鍵,因此,若欲使弊絕風清、重建學倫,提升論文的品質,維護學術的尊嚴,正本清源之道,就在於對教授作更嚴格的要求,學術歸於學術,不賣放於人情、不屈劫於威勢、不受誘於財賄,秉持着學術良心,加強把關,學術之門可以廣開,但不容輕率取得學位,使僥倖者不敢冒進,才能真正杜絕歪風。

當然,提高教授薪資,使其足以「養廉」,當是配套措施。一旦薪資豐裕,而仍有類似醜聞發生,在證據確鑿之下,依其情節的輕重,施以從褫奪教職、克減退休俸、降級敘用,到罰俸減薪,各有等差,就必須有明定的法律規範,一切依法行事。(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