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朱永新:和美好相遇的過程 就是教育的過程

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只要行動就有收貨

只有堅持纔有奇蹟

中國網:朱老師,您好!我最近正在閱讀您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提到了十大教育理想,並探討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十大趨勢,受益良多。《我的教育理想》實際上是新教育誕生的一個標誌,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當初爲什麼提出新教育理念,這個理念和中國傳統教育有什麼樣的區別和特點呢?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發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從偶然性來講,我1997年底到蘇州市人民政府擔任分管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副市長。從事管理工作後,就開始有意識地讀一些管理學著作,1999年,正好讀到了《管理大師德魯克》這本書,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他和自己的孩子去看望他的導師、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熊彼特跟他說:我現在到了這樣一個年齡,除非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僅僅靠理論流芳百世是不夠的。

這句話給我很大觸動,因爲在此之前我還是更多地嚮往成爲一名純粹的學者,嚮往在大學裡發表著作,出成果,拿項目,在學術上有影響力。讀了德魯克的著作之後才發現,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真正地去影響別人,去改變別人的生活。從教育學者的角度來說,就是你能不能影響教師,影響孩子,能不能改變我們的教育。

衆所周知,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葉是全社會對應試教育高度不滿的時候大家都迫切期望教育變革。那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教育到底應該怎麼去做,到底怎麼樣纔是理想的教育。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我陸陸續續就理想教育問題去思考、去講演、發表文章。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正式出版,這本書提出了十大教育理想,從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校長,一直到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等等,同時也對整個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做了一些研究,這樣就爲新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

從必然性來講,作爲教育學者,我一直期待着能夠爲中國教育貢獻一些思想智慧甚至於去改變教育現狀。世紀之交的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在用心思考怎麼改變教育。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最近一場叫新課程改革,從民間角度來說,除了新教育實驗以外,還有葉瀾老師發起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大家都想迫切地進行教育變革的嘗試,新教育實驗在這個情況下應運而生。

新教育首先是一個民間教育改革,我是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以民間的方式推進教育改革,這是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新教育也繼承了歷史上新教育運動的傳統。一百多年前在歐洲誕生了“新學校(教育)運動”,英國教育家塞西爾·雷迪(C.Reddie)在英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新教育學校,預示着整個新教育運動在歐洲的興起,這所學校的一批教師到歐洲的其他國家,法國、比利時去創辦一些新學校,後來又影響到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當年歐洲的新教育運動也影響到像陶行知、陳鶴行這樣一批中國的教育家。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教育家也都把他們的教育變革稱之爲新教育。新教育實驗繼承了這樣的傳統,倡導尊重學生的個性,都建立了一批實驗學校,都試圖對當下的教育和社會進行創新和改良,都是民間草根的自發行動,等等。

中國網:據我所知,在全國已經有60多個實驗區,3000多所學校在實踐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目前推廣得怎麼樣了?

朱永新:這些年新教育實驗的發展很快。我們從2002年正式啓動,到現在已經擁有了3000多所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非常歡迎我們這樣一種教育改革的努力,大概有一百多縣級教育局在區域內推廣新教育實驗。按照我們倡導的方法去實現的學校就更多。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新教育實驗已經成爲中國民間比較大的教育改革運動或思潮,已經在悄悄影響或者改變着學校,乃至影響改變着教育生態。

中國網:有媒體稱,中國教育實際上是帶着鐐銬跳舞,新教育如何具體落地,和傳統教育形成對比和互補,如何跳出鐐銬?

朱永新:最初在推進新教育時,很多人並不很看好。雖然大家都期待教育的變革,但是很多人都說,朱老師你沒法做,因爲在考試製度不變、評價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很艱苦。就像你說的帶着鐐銬怎麼跳舞?我跟他們講,帶着鐐銬,同樣可以跳出精彩的鐐銬舞。只要你想改變,總是有可能的。

作爲老師來說,關起教室的門你就是國王。作爲校長來說,關起校園的門你就是國王。只要你用心地迫切地想去變革現狀,我們就可以有所作爲。即使在大家都抱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中國還是涌現出了不少好的教育探索,涌現出了不少好學校,涌現出了不少好老師。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的是行動,我們需要的是堅持。新教育實驗倡導“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的這樣一種行動的精神和理想主義情懷,呼喚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教育。

朱永新教授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一所沒有閱讀的學校

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中國網:新教育實際上是以教師的成長爲起點,以推廣書香校園十種途徑作爲推廣方式。據調查顯示,中國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行爲,新教育是如何推動閱讀的呢?

朱永新:這幾年來整個中小學的閱讀情況還是有所好轉,儘管我們和世界上一些國家相比,對閱讀的重視程度,閱讀力,圖書館建設,書香社會的推動力度都還有差距,可喜的是,這些年我們確實看到,無論是國家新聞出版的主辦部門,還是圖書出版發行單位,還是學校,家庭,對於教育的問題越來越重視,閱讀力也在穩步上升。

從新教育來說,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把書香校園作爲四大行動之首。我們一直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閱讀首先就要解決讀什麼的問題。從調查來看,我們的閱讀面不是很廣,閱讀力不是很高,同樣我們在讀什麼的問題還也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很多父母、老師不知道給孩子讀什麼書,而且我們的學校、共圖書館在這方面也沒有自覺地承擔起爲大家推薦好書這樣一個功能。

所以,我們從九十年代末就開始做新世紀教育文庫,當時就是想爲中國的孩子、中國的老師、中國的父母去挑選一批最好的書,讓他們知道應該讀什麼,在新教育實驗之初就推出這一批書目,推動了實驗的進程。

到了2010年,我們就專門成立了新閱讀研究所,組織專家做“中國人基礎閱讀書目”,從中國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教師、父母、企業家、公務員等等不同羣體,去研製基礎閱讀書目。爲中國社會的不同羣體,提供精神營養餐的菜單,這樣大家可以按圖索驥,參照着去選適合自己的好書。費爾巴哈說過,讀什麼,你就會成爲什麼。我們認爲,閱讀的高度直接影響到精神的高度,所以讀什麼的問題,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努力地在推動。

讀什麼的問題解決以後,就是怎麼讀,需要好的方法,閱讀技巧,培養學習能力。所以我們發起了領讀者計劃,想通過我們的努力,把中國閱讀推廣人、推廣機構組織起來,一起培養更多的人來熱愛讀書,推廣閱讀。

在我們新教育的學校裡,我們有大量的閱讀方法、項目。比如倡導“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詩開啓新的一天,大概有兩千多首詩伴隨着一個孩子的童年,所以對學生的精神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爲此我們還在實踐了16年之後,專門編寫出《新教育晨誦》叢書,從幼兒園大班到高中提供精神食糧,上市一週就銷售35萬冊,被《中國教育報》評選爲2016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另外,我們還開展了兒童階梯閱讀,整本書共讀,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教師專業閱讀等等一系列閱讀的研究與推進,應該說新教育實驗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當初新教育提出“書香校園”這一概念的時候,全社會還所知不多,現在已經成爲一個非常普及的,全社會都認同的一個概念了。我們現在提出建設書香中國,成立新父母研究所,推動家校共讀。

中國網:您剛纔提到了,學生們該讀什麼,然後怎麼讀,我覺得最根源的是要解決他們爲什麼讀書這樣一個問題。事實上,中國社會的閱讀環境並不是很好,爲什麼我們不愛讀書呢?根源是什麼?

朱永新:我想第一個根源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閱讀的功利性色彩比較強。我們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就是閱讀本身是爲了做官,閱讀本身是爲了科舉,閱讀本身是爲了成爲一個社會的精英分子,並沒有真正強調閱讀爲了心靈的成長,閱讀是生活的享受這樣一種文化。從我們的文化基因來說,我覺得過分強調功利閱讀,是我們沒有真正熱愛閱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從現實原因來說,我們應試教育的體系主要培養機械地以背誦知識爲前提的學生,所以在學校,學生的時間、空間都被教科書、教輔書填滿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去閱讀。課外閱讀好像對他的考試沒有太大作用,其實本身就是錯誤的認知,閱讀對人的智力背景和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有助於人的學習成長的。

中國網:我們也知道,如果讓孩子們提高閱讀興趣,校長和老師要先閱讀,新教育如何推動校長和老師閱讀呢?

朱永新:我們一直認爲教師是整個教育過程最關鍵的因素。孩子們喜歡不喜歡閱讀,有沒有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高不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新教育把教師成長作爲新教育的邏輯起點,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理論: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

專業閱讀就是要求教師要有大量的閱讀經驗,要在閱讀書目上用心考量,讀那些真正的偉大的思想。我們一直認爲,你要成爲好的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閱讀的生活,因爲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智慧就在那些最偉大的書裡。作爲教師,你不可能所有的教育行爲都要自己去嘗試,應該借鑑從孔夫子以來的那些優秀教育家的智慧、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遊刃有餘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

閱讀對於教師來說不僅僅是爲教書,也是教師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我最近寫了一本書叫《致教師》,在這本書裡我就跟老師們講,閱讀是真正讓人能夠擁有幸福生活的重要路徑。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物質的世界,一個精神的世界,大多數人過分關注了物質生活以後,就會很焦慮,不斷地和別人比較,想比別人住更大的房子,比別人賺更多的錢,穿更漂亮的衣服,吃更好的美食……這樣一比他就會越痛苦,因爲總有比他厲害的人,總有比他有錢的人。回到精神生活裡,他就會平和得多,寧靜得多,同時也更能夠擁有幸福感和滿意度。所以作爲教師,這樣一種閱讀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的閱讀水平提升了,就可以指導學生的閱讀生活,帶領孩子進行師生共讀,班級共讀。我們新教育的老師有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本身非常熱愛閱讀,所以他才能把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滿意度、精神的愉悅傳導給孩子們,同時還能指導孩子怎麼樣進行有效的科學的閱讀。

給校長更多辦學自主權

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中國網:新教育追求的不是分數,也不是考試的成績,而是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麼在現有的體制下,我們如何才能實現這種個性化的發展,怎麼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呢?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謂完整性,就是讓人的身心靈和諧發展,他的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和精神生命之高,都得到拓展。怎樣實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除了書香校園以外,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提出來,應該讓學校成爲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學校不能只關心分數,不能只關心成績,不能把所有人的眼睛全盯住考試。應該把人類那些最美好的東西在學校裡匯聚,讓孩子們從中發現自己,從中尋找到感興趣的東西。和美好相遇的過程,就是教育的最好的過程。

新教育實驗,要讓人成爲他自己。我們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它是選拔性的,不斷地以培養少數成功者和大部分失敗者爲代價,因爲在考試面前永遠只有一個英雄,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失敗者。我們往往用統一的大綱,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評價,把本來千姿百態的孩子培養成一樣的人,他只要一個分數好就夠了,這個方向其實是錯的。

因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小的精靈,他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他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應該有他實現理想的空間和平臺。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孩子真正地享受教育的過程,去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方天空和世界,讓孩子不再自卑。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用不同的標準去評價,每個孩子都是成功者,所以我們的評價觀要發生變化。

中國網:新教育在不斷的落地的過程中是怎樣進行評價的,它是怎樣融入到教學生活中的呢?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強調“底線+榜樣”的管理方式,其實就是一種評價的標準,強調每個區域、每個學校乃至每個班級,都要有自己的榜樣可以學習,有自己的底線必須遵循。

新教育的具體實施,不是簡單的做加法,不是在學校生活之上增加課程,增加行動,這樣也會加重學生的負擔。新教育是希望大家轉變教育理念,將我們所研究的教育的方法技巧,將我們推進的項目,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

對於新教育的本質有所理解、興趣濃厚的人,他不會感到需要融入,更不會感覺負擔重。你像很多人打遊戲通宵達旦,喜歡的事情會非常忘我。新教育把美好的東西呈現給老師,呈現給孩子,他們會比較享受學習的過程。

中國網:您曾經提到教育沒有愛就如同池塘裡沒有水。教師怎麼樣把自己的愛融化到學生的生活中呢?

朱永新:新教育提出了一個關鍵詞,叫“智慧愛”,教育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過去的教育家比較多的強調愛,但是也有教育家曾經說過,僅僅有愛,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我們的父母親不愛孩子嗎?我們的老師不愛孩子們?關鍵是要學會智慧地愛。什麼叫智慧的愛?當然是要遵守教育的規律,遵守兒童成長的規律,尊重兒童的個性。這樣的教育才是有真正的愛。

朱永新教授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中國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實現了窮國辦大教育的目標。但這個過程還是以犧牲教育公平爲代價的,您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我們目前應該怎麼做?

朱永新:2010年,我們國家推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已經把推進公平作爲教育的一個基本方針。公平永遠在路上,它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但是從教育政策的制定來說,我們怎樣去鼓勵公平,這是需要研究的。因爲過去我們的確比較多的教育政策的傾斜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所以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強調的是辦好一兩所重點學校,實驗學校,實驗幼兒園,示範學校,所以各級政府都把有限的教育資金投向少數最好的學校,這樣就造成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區域之間的教育不平衡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就導致了非常嚴重的不公平問題。

很多弱勢人羣的教育訴求,我們考慮得不夠,比如說農村和城市相差比較大,東部和西部相差比較大,男孩和女孩之間,留守兒童、外來民工子弟等等的教育問題。我們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就已經開始重視教育公平的問題,這些年來國家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國家教育資金的投入指向,更多的指向西部,指向農村,指向邊緣地區,指向弱勢人羣,應該說還是有很大進步。

但是,總體上來說,距離我們的理想,當然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比如說像特殊教育,我們這幾年特殊教育經費增長得很快,但是總比例依然很少,和世界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特殊教育的孩子從專業的指導上還不夠,他們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非常低,高中教育以上的比例更低。我們在教育公平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做。

中國網:正如朱教授所說,公平永遠在路上,我經常聽到來自一線校長的聲音,他們很多人認爲中國教育改革的根源在於實現校長負責制,對於這樣的建議您怎麼看?

朱永新:作爲校長,他應該對學校發展負最主要的責任,因爲他是一個學校的長官,一個學校的領導。之所以校長有這樣強烈的呼籲,就說明我們的確給校長的自主權太少。以課程爲例,現在我們的國家課程加上地方課程,基本上把學生的時間都排滿了。校長要想做校本課程,難度很大,校長想要進行自己的變革,難度很大。另外,我們各級各類的教育考覈評價也特別多,校長要不斷地圍繞這些外在的東西去轉,很難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探索,就談不上自主權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說我們的教育還是要盡最大可能去解放局長,解放校長,解放教師,真正讓他們有更多的自主權,有更多自由的探索,這樣才能讓教育更有個性,讓學校更有特色,讓教師更好地成長。我們是不是叫校長負責制可以討論,但是我覺得給校長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這是我們教育改革中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中國網:與美好相遇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在與朱教授的訪談過程中,我想到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取得的勝利。郎平指導說,中國女排靠的不僅是女排精神,更靠的是技術和實力。正如朱教授所言,教育不僅要有愛,而且要有智慧愛,願我們每個從教者,在智慧愛的滋養中實現教育的幸福,也願新教育能夠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