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嚴重瘋欉 臺中區農改場成功育成番茄「臺中11號」

臺中場指出今日舉辦「利用分子輔助技術育成國內第一個秈稻及中果番茄新品種~水稻‘臺中秈199號’及番茄‘臺中11號’記者會」。(李柏澔攝)

南臺灣今年夏秋季高溫炎熱,加上降雨量減少,導致高雄小番茄出現史上最嚴重的黃花捲葉症(瘋欉)病蟲害,嘉義太保也出現疫情,且傳播區域仍在擴散中。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6年成功育成抗黃化卷葉病的中果番茄新品種「臺中11號」,適合農友有機及友善栽培應用。

臺中場指出今日舉辦「利用分子輔助技術育成國內第一個秈稻及中果番茄新品種~水稻‘臺中秈199號’及番茄‘臺中11號’記者會」。

臺中場指出,近20年來分子生物科學進展迅速,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及番茄基因組都已完成定序,許多有關產量、生理、品質及抗病性等關鍵基因也都陸續被定位,可更爲快速與精準地篩選出帶有關鍵基因的雜交後代,大幅提升育種效率,並縮短新品種育成時間1/3以上。

臺中場助理研究員林煜恆表示,目前國內主要番茄栽培類型及流通之商業品種爲小果及大果番茄,然而中果番茄適合進行各類烹調料理使用,許多消費者、餐飲及加工業者皆有需求,極具發展潛力。此外,又黃化卷葉病爲番茄栽培的關鍵病害,常造成農友的重大經濟損失。

林煜恆指出,臺中區農改場針對具黃化卷葉病抗性的中果番茄進行育種,並利用分子標誌輔助,歷時6年成功育成第一個抗黃化卷葉病的雜交一代中果番茄「臺中11號」,較一般番茄育種年限10年,大幅縮減1/3時程,而該品種帶3個抗病基因,對番茄黃化卷葉病具抗病性。

臺中區改良場長李紅曦表示,「臺中11號」果重約48公克,較大果番茄的果汁率及甜度還高,又較小果番茄有更佳的儲運特性,而該品種具黃化卷葉病的抗病性,可露天栽培,並發展有機及友善農業,可望爲臺灣新形態番茄產業開創一片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