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市場競爭加劇,對內盈利難題未解!雲從科技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能否實現?|財務異動透視鏡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齊萌 張智 深圳報道

4月18日,“AI四小龍”雲從科技披露的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28億元,同比增長19.33%;歸母淨利潤虧損6.43億元,上年同期虧損8.69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6.8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46億元。

至此,公司上市至今尚未實現盈利。對此,公司在年報中表示,這主要由於整體市場競爭加劇,公司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

“面對算力、算法的不斷更新與優化,以及數據獲取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百度、阿里、騰訊、華爲等本土的科技巨頭,從資本、人才、算力、研發、數據等方面都對包括雲從科技在內的AI四小龍構成了全方位的挑戰。如果不能在技術層面持續的形成護城河,未來的競爭與生存壓力將會充滿挑戰。”知名科技作家、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陳根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公司一直在研發方面保持高投入。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爲5.60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爲106.46%;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爲4.91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爲78.18%。但問題是,公司大模型技術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不同應用場景之間遷移的邊際成本仍較高,公司相關業務尚未產生規模效應而使得公司尚未盈利。

針對上述問題,本部記者致函雲從科技董秘辦,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外部競爭加劇或需持續投入

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於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報告期內,公司主要產品及服務按照提供交付內容和業務模式可劃分爲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爲客戶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務;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即賦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泛AI等應用場景。

目前,“公司不僅面臨着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也面臨着大型設備廠商和互聯網企業推進對產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整體市場競爭加劇。”雲從科技在年報中表示。

在陳根看來,對於包括雲從科技在內的AI四小龍而言,當前正處於一個危機時期,如果不能在技術層面持續的形成護城河,未來的競爭與生存壓力將會充滿挑戰。

“面對算力、算法的不斷更新與優化,以及數據獲取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百度、阿里、騰訊、華爲等本土的科技巨頭,不論是從資本、人才、算力、研發、數據等方面都對AI四小龍構成了全方位的挑戰。更關鍵的是這些頭部的本土科技巨頭在AI賽道上都有各自的應用生態閉環,一旦這些巨頭的AI技術在一些領域獲得成熟的商業落地應用之後,只要將這些應用技術向外再拓展一步,就會對包括雲從科技的AI四小龍構成生存挑戰。”陳根表示。

在此挑戰下,研發是決定人工智能企業能有多遠、能走多久的核心競爭力。不過,據過往公告,公司將並不非常充裕的資金計劃投入到購買理財產品中。

公告顯示,上市之初,雲從科技便發佈公告,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6億元 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流動性好的理財產品或存款類產品。

2023年4月,公司發佈公告表示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今年4月,公司又公告表示,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5億元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這顯然是一種不合適的戰略決策,或者說是一種負面的戰略決策。人工智能這種新興技術目前還處於非常高速的發展與競爭過程中,技術的迭代速度日新月異,在技術沒有獲得相對的穩定之前,研發是決定人工智能企業能有多遠、能走多久的核心競爭力。”陳根表示。

在他看來,相對於百度、阿里、騰訊、華爲這些科技巨頭而言,不論是在算力、數據、人才、模型,或是現金流方面都遠超雲從科技,在這種實力懸殊不對等的情況下,雲從科技如果不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可能會在不久的時間帶來比較大的生存危機。

同時,從雲從科技年報來看,公司前五大供應商中有四家爲新增,前五大客戶中也有四家爲新增。“這給市場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人工智能應用端的市場呈現非常強勁的需求。這也正是2024年以新質生產力爲主導的人工智能產業的趨勢,不再聚焦於大模型的競爭,而是更務實的聚焦於人工智能對於生產力的賦能與提升應用。”陳根表示。

而云從科技對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額超過總採購額三分之一,對前五大客戶銷售額超過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單一與集中現象,這也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但這表示人工智能的應用過於集中,也就意味着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存在比較大的應用侷限性。”陳根認爲。

大模型技術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

不過,目前公司研發投入佔比已經較大。據公司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3年,公司期間費用分別爲10.53億元及9.13億元,期間費用率分別爲200.19%及145.38%。

而據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第三季度,人工智能行業期間費用率均保持在10%至30%之間,總體較爲穩定。雲從科技的期間費用率無疑過高,直接影響當期利潤。

具體而言,在研發方面,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爲5.60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爲106.46%,佔總成本比例爲44.20%;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爲4.91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爲78.18%,佔總成本比例爲44.60%。對此,雲從科技在年報中提到,公司爲確保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各應用場景的定製化解決方案的高質量迭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

那麼,公司目前研發投入的商業化進程如何?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大模型技術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不同應用場景之間遷移的邊際成本仍較高,公司相關業務尚未產生規模效應。

對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華夏時報》記者建議表示,在大模型技術商業化落地上,公司可以結合不同行業的需求,提供定製化服務,同時還可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而對於不同應用場景之間遷移的邊際成本較高的問題,可以通過推動技術標準化和模塊化設計、加強技術團隊建設和技術培訓來降低成本;在業務規模方面,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機會可以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和增加收入來源,還可考慮與其他技術公司或行業領軍企業進行合作與聯盟,共同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廣。

不過,在具體應用和操作上,仍較爲困難。

值得一提的是,雲從科技在此前上市時的招股書中表示,基於公司測算,公司扭虧爲盈的預期時間節點爲2025年。但如今據2025年已不足1年的時間,公司能否實現此前招股書中的預測,仍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