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棕櫚油變臉 歐盟恐與印尼大馬掀環保貿易戰

印尼及馬來西亞是全球棕櫚油兩大生產國,大片棕櫚園下常見工人忙着採收重達數十公斤的果實,另一個景觀則被環保人士批評,業者把推土機開進森林,甚至藉燒林大肆開墾更多土地種植,被稱爲「放火燒芭」產生的「霧霾」之大,常困擾鄰國新加坡,情況嚴重時民衆得戴上口罩。

棕櫚油是一種非常有生產力的作物,能以更低的生產成本提供更高的產量。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產品,走一趟超級市場,食品、清潔劑、飼料等產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此外,它也是生質燃油成份,用途相當廣泛。

棕櫚油本身並非問題,但有些不肖業者採取毀林造園、破壞森林生態的作法,加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

過去人們認爲棕櫚油是植物油,會比使用煤等化石燃料環保,歐洲國家也曾大量進口做爲燃料,使得東南亞棕櫚園業者擴大產量,但歐洲環保團體很早就開始追蹤棕櫚油製造過程違反環保標準,2010年歐洲議會呼應支持永續生態倡議,支持產品標籤應列出棕櫚油。

2015年12月「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通過,各締約國同意努力讓地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範圍,且應努力追求更高的攝氏1.5度內目標,歐洲聯盟(EU)支持這項倡議,明訂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是其戰略重點,致力大量減少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爲實現綠色能源目標,歐盟成員國被要求支持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質能源等。

在棕櫚油產業未改善毀林影響環境永續,以及工作環境影響人權等因素下,歐盟在走向綠能過程中開始限制棕櫚油。

歐洲議會2017年要求歐盟限制使用棕櫚油所製成的生質燃料,並確保進入歐盟的油品符合永續標準;歐盟執委會2018年通過2030年將逐漸停止使用棕櫚油,在此情況下,將使得棕櫚油被排除在歐盟汽車可使用的生質燃料項目。

歐盟此舉引發主要生產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抗議,認爲是貿易歧視。

今年馬來西亞及印尼政府開始回擊,3月大馬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抨擊歐盟,表示這可能開啓大馬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戰。4月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向歐盟遞交聯名信,反對歐盟逐步停止棕櫚油作爲可再生能源計劃。

馬來西亞官員7月時表示,將與印尼合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8月印尼釋出將調高對歐盟乳製品的進口關稅,作爲對限制棕櫚油的報復訊息。

目前包括美中、美歐、日韓等貿易戰,檯面上鎖定範圍包括國安、汽車、農產品、高科技產品等競爭,目的從解決貿易逆差到壓抑另一國產業發展等,相較之下歐盟與印尼及大馬的棕櫚貿易爭端相當不同。

今年6月及7月歐洲出現2次熱浪,其中7月還創下史上最熱月份,巴黎飆破攝氏40度高溫,民衆對氣候變化意識上漲。根據歐盟調查,在歐洲最迫切需要處理問題中,移民議題以34%居首,其次是佔22%的氣候變遷,且氣候變遷較上次統計上升6個百分點,是成長幅度最大議題。

雖然歐盟將淘汰棕櫚油作爲生質燃料使用,其用意也可能是要全力扶植電動車產業,但以對抗氣候變遷與另一國發生貿易摩擦,這場棕櫚油之戰顯得相當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