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跨國零部件巨頭裁員“瘦身”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行業競爭也日趨白熱化,爲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汽車產業的上下游企業紛紛舉起降本增效的大刀。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24年開年,舉起降本增效大刀的“主角”是來自歐洲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博世集團、採埃孚、法雷奧等企業宣佈裁員,累計裁員人數或過萬。

而在外界看來,受歐洲經濟疲軟、通脹高企,以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成本激增等多重因素的衝擊,這些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面臨的經營壓力劇增,迫切需要降低成本。

對於上述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的裁員舉措,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鄭贇告訴記者,電動化的轉型、智能化的邁進,正在逐步打破過去由歐洲建立起來的汽車規則和體系。

鄭贇進一步告訴記者:“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轉型過程中,前期所需的投入非常大。此外,電動汽車業務相較於傳統的內燃機業務,盈利能力也比較低,加上全球車市不是特別景氣,整車企業的訂單數量在減少,多重負面因素的疊加,使得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倍感壓力。”

電動化轉型陣痛期

1月19日,博世集團宣佈,計劃在2026年前裁員1200人,其中950人在德國本土。記者瞭解到,博世集團此番宣佈的裁員計劃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與控制系統事業部(XC)。

對於上述裁員,博世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準確的數字將會受到尚待協商的措施和談判影響,將會在談判結束後宣佈。博世將會以‘負有社會責任’的方式來推進這個過程。”

相關資料顯示,博世集團是世界領先的技術及服務供應商,有約42.1萬名員工(截至2022年12月31日)。數據顯示,博世集團2022財年創造了882億歐元的銷售額。博世業務劃分爲4個領域,涵蓋智能出行、工業技術、消費品以及能源與建築技術。

記者注意到,這並非博世集團首次宣佈裁員計劃。時間回撥至2023年12月,博世集團表示,2025年前,位於德國西南部的費爾巴哈工廠和施維貝爾丁根工廠將裁員至多1500人。

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執行副總裁藍思明(Stephan Lampel)告訴記者:“目前在德國的一些裁員計劃,主要是受到汽車產業變革轉型的影響。特別是從傳統內燃機向電氣化出行轉型的過程中,所需的崗位數量在減少。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要通過精簡架構等來保持和提升競爭力。”

藍思明也進一步表示:“目前宣佈都是博世的希望和規劃,還需要和當地的工會代表溝通和討論,這些溝通和討論正在進行中。目前這些計劃對於中國的業務和崗位不會帶來任何影響,因爲這兩個市場的情況是不同的。”與此同時,博世中國相關負責人亦表示,這是汽車工業從內燃機時代轉型電動化時代的一個陣痛期,對中國市場目前沒有什麼影響。

博世集團宣佈裁員計劃之前,採埃孚也對外表示,公司或於未來六年內在德國裁減1.2萬個工作崗位,相當於德國所有員工數量的四分之一。對此,採埃孚集團發言人表示:“我們不對工會所言的相關數字發表評論,這些數字只是設想,並不是具體的計劃。”

記者注意到,法國汽車零部件巨頭法雷奧也在近期宣佈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150人,其中235個位於法國,735個位於歐洲。對此,法雷奧表示,裁員是爲了提高集團在汽車電氣化背景下的競爭力和效率,希望通過建立一個更加靈活、連貫和完整的組織來加強競爭力。

“在業務方面,曾經在駕駛輔助、AEB等方面領先中國公司的博世、大陸也已經有明顯的危機感了。”鄭贇補充道,“包括像採埃孚過去的一些競爭優勢,在電動化時代也不是特別穩定,而這些是讓博世、採埃孚、法雷奧在成本上做大幅調整優化的根本原因。”

鄭贇告訴記者:“在電動化的浪潮下,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需要做好斷舍離,比如一些傳統的內燃機業務需要剝離或者出售,它們投資也需要更加聚焦。”

新興領域或成第二增長極

實際上,博世、採埃孚、法雷奧當下所處的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傳統零部件行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羅蘭貝格發佈的《2023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究》指出,在歷經連續三年的疫情挑戰之後,全球汽車市場的復甦之路進展緩慢且尚不穩定。“零部件供應商仍面臨諸多挑戰:增長乏力、監管加劇、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資本收緊與融資成本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下滑。尤其對於傳統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在應對全球顛覆性變革並在勢不可當的技術轉型浪潮中找到自身定位變得困難重重。”

相關數據顯示,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零部件供應商的息稅前利潤率結構性地下滑了近3個百分點,從大約7.5%下降至不到5%。據悉,上述利潤率結構性下滑體現爲如今更高的利潤來自不同於以往的新興領域。不同零部件領域表現分化加劇,喜憂參半。

具體來看,各類零部件的利潤率均呈現顯著下滑,但數字化趨勢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新興功能使得汽車電子和信息娛樂系統的供應商能夠維持較好的盈利水平。輪胎或是唯一回報率保持穩定的傳統汽車零部件領域,這也主要歸功於其在後市場業務中佔有較大份額。

不過,對於傳統零部件供應商而言,最爲關鍵的或許是在從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過程中,實力強勁且盈利能力更強的新興玩家正積極涌入汽車行業,尤其是在高利潤的業務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速度有所放緩,但汽車零部件行業擴張仍在繼續。相關數據顯示,從2022年到2030年,預計平均年增長率約爲4%。羅蘭貝格研究指出,從現在到2030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增長將主要來自不同於以往的新興領域。

“隨着傳統燃油動力技術的持續衰退及機械部件的進一步通用化,軟件、電子和電池技術將成爲主要的增長動力。來自亞洲的新興電動車主機廠將是需求的主要來源。除增長速度超乎想象的特斯拉之外,比亞迪等中國本土主機廠是目前唯一不斷推動持續增長的企業。”羅蘭貝格研究指出,“至關重要的是,如果北美和歐洲的傳統動力系統供應商維持現有的產品組合,則幾乎沒有機會深度參與這一增長過程。”

將繼續加碼在華佈局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00萬輛,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其中2023年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

羅蘭貝格指出,中國本土品牌市場份額的持續增長,爲那些能夠與快速成長的新興品牌建立穩定合作關係的零部件供應商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可知,博世、採埃孚、法雷奧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的裁員計劃均未涉及中國市場。不僅如此,2023年,各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還紛紛加碼在華佈局。

以博世集團爲例,中國是博世的重要市場。智能出行集團在中國區的銷售額佔全球比例超過四分之一,同時還引領着技術的創新、生產和應用。爲此,博世持續加大在中國對關鍵領域本土研發製造能力的投入。例如,2023年3月,博世在蘇州投資人民幣約7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一期工程將於今年年中完工;2023年11月,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加速推動氫能技術的產業化。

除此之外,博世華域煙臺四期項目也於2023年下半年投產,該項目投資額達人民幣7億元,規劃新增9條產線生產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面向未來,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總裁王偉良表示:“我們將持續在電驅、氫燃料電池、新型制動系統、半導體、軟件、車載計算機等關鍵技術領域深化本土布局,爲客戶提供更多有競爭力和價值的技術和服務,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和可持續出行發展。”

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告訴記者:“中國對博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在全球銷售額的佔比不斷提升,2020年開始成爲集團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博世對中國的支持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完全看好。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一直在說要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根植中國,全面服務好中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