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發文規範 用AI寫論文,邊界在哪兒?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突進,現在人們對於AI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元,尤其是在文稿撰寫方面。不少人在網上用AI寫文案、寫評價,也有高校學生把AI用在了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
的確,相比線下翻書籍或者線上找資料,藉助AI寫論文更加方便,但也引發了很多問題和討論。近日,復旦大學發佈《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對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撰寫過程中的使用進行了詳細規範。
除了復旦大學外,目前,全國已有多所高校發文規範藉助AI進行論文寫作。這些規範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在學術寫作中,AI使用的邊界在哪兒?
AI參與學術論文寫作已非常普遍
如今,AI工具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智慧”,AI參與學術論文寫作已非常普遍。今年剛剛保研武漢大學的小蔡告訴中國之聲,此前他在寫本科畢業論文時,用過AI。
小蔡:其實我們學生在論文或者其他寫作方面用得也很多,最主要是爲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可以把我們不懂的問題直接輸入進去,讓AI做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介紹,也讓我們對技術、背景有更多的認識。
小蔡坦言,AI工具能大幅度提高課題研究過程中背景資料的查閱效率,但真正在論文的寫作層面,自己並不會依賴AI工具。
小蔡:節約了很多時間,不會像以前一樣需要查閱大量文獻,可以更快了解技術。在後面的寫作環節,很多高校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我本人不會直接用到自己的寫作,每個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寫作風格,主體部分肯定是通過自己的實驗數據或者實驗過程去寫。背景介紹這方面直接改寫AI提供的文本,就顯得文章前後邏輯有很強的拼湊感。
河南師範大學的小韓也是今年畢業,他告訴記者,他的室友寫畢業論文時就曾因爲過度依賴AI工具吃過虧。
小韓:我自己的論文AI佔了一小部分,我們宿舍長的論文佔比高,他第一次AI查重率高達80%多。AI生成的內容一般有非常關鍵的邏輯詞,首先、其次、然後、最後,還有雖然、但是這種關聯詞。其實他當時論文查重率才30%,不是特別高。AI查重率高一些,他就自己修改一下語句、語序,把關聯詞刪一刪,後來也降下去了。
全國多所高校試行使用AI的相關規定
過度依賴AI,顯然背離了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初衷。而復旦大學近日出臺的《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不僅明確了允許使用AI的範圍與原則,還從AI工具的研究方案設計、創新性方法設計、算法(模型)框架搭建、畢業論文(設計)結構設計,以及創新性總結等多個方面,明確了禁止使用的範圍。比如,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的原始數據、原創性或實驗性的結果圖片、圖像和插圖;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正文文本、致謝或其他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進行語言潤色和翻譯等。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中國傳媒大學、福州大學、湖北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規範大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孔林濤:AI可以作爲重要的輔助手段,但是不能形成依賴,更不能讓它佔據主流。因此,我們在畢業設計上進行常規查重以外,還做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部分的檢測,避免學生產生過度依賴的狀態。做了這樣的工作之後,整體從教指委的角度,從學院分管畢業設計工作的老師的角度,以及整體畢業生的角度都對規定持支持認可的態度。規定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效果,很少有同學依賴AI生成做自己的畢業設計。但是,大家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度的問題,經過檢測後能夠很好地調整。
孔林濤說,學校規定查重結果不得超過30%,AI檢測結果顯示的智能生成內容比例原則上不超過40%,學院會向超出AI檢測標準的學生髮出警示。
孔林濤:參數的設置也是綜合性考慮,體現了我們對AI時代是一種歡迎、迎接的態度。有時候我們會因爲AI強大的功能忘記我們最初的目標,失去了方向,所以我們的限制也是讓學生迴歸到自身的軌道上來。
規範AI的應用需多方面組合發力
記者搜索發現,AI代寫的帖子比比皆是。記者添加了一位工作人員的聯繫方式後,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AI生成論文每千字15元,一篇萬字論文150元左右,需求提得越詳細,生成的論文質量越高。如果過不了查重軟件的AI檢測,還可以進行“降AI”的操作。
工信部工業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精武表示,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全面禁止AI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應用並不現實。
趙精武:AI在學術論文寫作上的輔助作用主要包括學術論文潤色、評審輔助、編輯反饋優化三個方面。對AI合理應用的邊界要有一個基礎的理解,AI對於論文寫作而言,應當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論文的主體內容、核心觀點等應當是由學生自行撰寫,AI僅僅是在既有的論文成果基礎上對論文細節進一步完善。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絕大部分的AI產品短期內不太可能直接生成符合學術要求的畢業論文,這也意味着平臺上部分機構所發佈的“AI論文寫作教程”存在過度營銷的問題,甚至可能誘導學生形成不良的寫作習慣。
趙精武建議,未來AI的應用應該是一個平衡關係,一方面保證學生能夠輔助利用AI完成畢業論文,同時也要注意過度濫用AI技術。學校需要從技術手段、評價體系、學術素養等多方面組合發力,規範AI的應用。
趙精武:以技術治理技術,推動識別AI生成內容的反識別技術發展,利用AI技術鑑別AI生成的“速成論文”;調整畢業論文的評價體系,在大多數情況,AI生成內容難成體系,論文評價重心除了創新性指標考察之外,還需要強化考察整篇論文的邏輯體系是否嚴謹,這些是AI所無法代替完成的;強化對學生的學術素養培養,堵不如疏,引導學生真正理解AI的工具屬性,理解AI實現的功能和技術邊界,是每位老師應當關注的重點。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