齶骨異常夜不能眠 靠3D列印模型救命

27歲的陳小姐長期受齶面骨骼發育異常所苦,造成呼吸道狹窄、加上本身會過敏,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3D客制醫療模型輔助已改善。(倪浩倫攝)

27歲的陳小姐,因齶面骨骼發育異常、導致呼吸道狹窄,加上本身爲過敏體質,一旦發作將使得鼻涕倒流、喉嚨發炎咳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因影響臉部外觀而討厭拍照、也無法正常用牙咬東西,最終接受3D列印輔助正齶手術,改善齶面骨骼,解決呼吸道狹窄、咬合差異大等情形。

收治該病患的中國附醫牙醫部暨口腔齶面外科主任陳遠謙指出,過去有許多類似病患,因擔心全身麻醉的手術風險、術後相貌改善不如預期等因素,導致延遲或拒絕接受治療;但近來透過精準的3D醫療模型、手術導版、手術模具和整形正齶輔助器等協助,讓醫生術前能進行模擬演練,增加手術成功率,同時縮短手術時間,降低麻醉的風險。

陳小姐說,自己疑似在小時候摔倒,齶面骨頭着地而致發育異常,連帶造成呼吸道狹窄,冬天晚上一旦過敏發作,「只能坐着睡」,更被告知老了恐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由於外觀也受到影響,自己很排斥拍照、且一直以爲是牙齒問題,諮詢過多名矯正醫師,都被告知要先做正齶手術。陳遠謙說,陳小姐在術前經3D掃描後,製作相關器具,讓手術做得更精準,傳統手術耗時約5~6小時,在透過3D列印協助下,僅耗時約3小時,術後1個多月便可吃肉。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自己日前收治1名、顱骨因車禍破裂的48歲男性,以往是透過人工計算,視破損區塊大小來用骨水泥填補,導致誤差值很大;他將病患的斷層掃描影響轉成3D圖檔、進而運算出填補的區域和角度等細節,手術僅花不到2小時便完成,較傳統療法省了一半時間。

周德陽強調,類似上述外傷病人,因骨頭常出現碎裂、感染,導致外觀在修補後未能完全恢復、甚至有高達50%的感染風險,3D列印時,因製程中會產生高溫,加上會添加抗生素來達到滅菌效果,能降低患者術後出問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