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最困難的時候,連克里米亞都打算不要了,但沒人敢相信俄羅斯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日前爆出猛料,由於俄軍在衝突初期的“閃電戰”遭遇失敗,在2022年3月末的俄烏談判中,俄方甚至同意將克里米亞的地位問題納入討論範圍中——公報文件稱“雙方將在未來10到15年內和平解決克里米亞爭端”。

有人可能還記得,實際上在衝突爆發後不久,也就是在2022年3月初到3月底的這段時間,俄烏曾在分別在白俄羅斯和土耳其舉行了兩場談判,而月底在土耳其的這場談判,則是雙方最爲接近達成和平的一次。

那麼根據俄方的說法,俄烏之所以沒談成,是因爲西方從中干預,故意搞破壞,強迫烏克蘭退出談判。

普京更是直接將矛頭對準英國前首相約翰遜,說就是他在4月9日訪問基輔的時候“代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向烏克蘭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即烏克蘭必須戰鬥到底,直到俄羅斯遭遇戰略失敗。

還有布查事件。根據俄方的說法,布查事件就是烏克蘭自己搞的,然後西方故意炒作熱度,以破壞正在俄烏進行的談判。

對於以上說法,《外交事務》雜誌進行了駁斥。他們收集了各代表團交換的公報和條約草案,採訪了一些談判代表和相關官員,並收集了大量用俄語書寫的材料。

該雜誌指出,實際上,儘管在土耳其的線下談判於3月29日結束,但直到4月中旬,雙方的談判代表團仍在交換意見,幕後工作仍在繼續,甚至有所加強。因此布查事件最多隻是決定基輔決策的次要因素。

至於俄羅斯將談判破裂歸咎於“西方干預”的說法,該雜誌認爲,克里姆林宮實際上模糊了部分關鍵細節,相關指控缺乏確鑿的證據,把一件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了。

《外交事務》雜誌強調,俄羅斯當時意識到自己的“閃電戰”已經失敗,因此急於達成協議,莫斯科把克里米亞問題都放在了談判桌上了,足見當時俄軍的困難程度。根據俄方的說法,俄軍在土耳其談判期間從基輔撤退是未來“展示誠意”,但實際上,當時前線的俄軍是不撤不行了,戰線拉得太長,後勤根本難以維繫,那是他們最艱難的時刻。

在俄方急於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雙方的確在土耳其談判中就一些問題達成了共識,然而烏克蘭自身安全的關切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距離達成協議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要走,西方也因此認定談判並不會達成結果。

烏克蘭最主要的關切,就是戰後的安全保障。1994年簽署了《布達佩斯備忘錄》,其實給予了烏克蘭安全保障:烏克蘭同意棄核,而作爲回報,美國、英國、俄羅斯承諾不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使用武力——結果卻是俄羅斯違背承諾,而根據《布達佩斯備忘錄》的規定,如果烏克蘭遭到侵略,該協議只要求締約國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會議,而不是出兵保衛烏克蘭。

因此當時澤連斯基就曾呼籲各方爲烏克蘭提供“正常、有效的安全保證”,而不是“像布達佩斯那樣”。

時任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也表示,基輔尋求的是“絕對的安全保障”“如果烏克蘭遭到襲擊,那麼締約國不能像現在這樣袖手旁觀”。

烏克蘭的擔憂,當然是可以理解的——誰能保證俄羅斯不會再次發起進攻?在烏克蘭眼裡,俄羅斯急於求和只是爲了趕緊脫身,他們對土地的貪婪是刻在骨子裡的,在吸取此次“閃電戰”失敗的教訓後,克里姆林宮還會捲土重來。

烏克蘭的希望,是達成一個形式類似於《布達佩斯協定》,但效力更強的多邊安全協議。

在4月12日雙方交換的一份草案中,規定各個擔保國將在烏克蘭遭遇襲擊後“獨立決定”是否向基輔提供援助”;而在15日交換的草案中,俄方試圖將這一條款改成“只有所有擔保國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向基輔提供援助——要知道,擔保國是要包括俄羅斯的。

其實從俄方在談判中提出的其他要求中,我們也能嗅到一些不對勁。比如俄方堅持要求烏克蘭裁軍,要求烏克蘭只能有一支85000人的軍隊,而烏軍戰前有24萬人,烏克蘭方面堅持保留這個規模。另外,俄方還對烏軍最多能裝備的坦克數量、導彈射程提出了限制要求:烏軍最多隻能裝備342輛坦克,導彈射程不超過40公里。

猜一下:一支85000人,裝備300多輛坦克的常備軍,面對俄軍數十萬的合同兵,上千輛坦克,烏克蘭人下次能抵抗多久?

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當時想要的,只是趕緊從衝突的泥潭中脫身,談判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就像去年12月烏克蘭談判代表亞歷山大·查利所言“戰爭開始一週後,克宮意識到他們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並試圖儘快與烏克蘭達成協議。”

而把克里米亞問題端上談判桌,不過是打動烏克蘭的誘餌罷了——畢竟烏克蘭和西方不會有人真的以爲,俄羅斯會輕易把到手的土地重新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