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將屆1週年 衝擊全球「5大鉅變」一次看

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頓內次克州巴赫姆特作戰的烏軍士兵。(圖/美聯社)

即將屆滿1週年的俄烏戰爭,對烏克蘭而言是大災難一場,百姓死傷、地貌毀壞;俄烏雙方官兵好幾萬人重傷。世界置身於危機之中,過去1年來,俄軍攻勢撼動歐陸安全意識,重塑國與國關係,原本緊密交織的全球經濟也產生嚴重摩擦。美聯社彙整這場戰爭對世界帶來的5大鉅變。

■歐戰再臨

俄烏戰爭爆發前3個月,時任英相強生(Boris Johnson)誇下海口:「在歐洲大陸以大型坦克對戰的老舊觀念已經壽終正寢了。」如今強生正敦促英國派更多坦克到歐陸支援烏克蘭抵抗俄軍。

烏克蘭頓內次克州巴赫姆特的烏軍駕駛坦克作戰。(圖/美聯社)

即使人造衛星、無人機等新科技軋上一角,這場21世紀的軍事衝突在許多層面仍令人想起20世紀的戰爭。烏東戰況野蠻殘暴,泥濘、戰壕與步兵浴血搏鬥,有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場面重現。

烏克蘭頓內次克州巴赫姆特戰壕裡的烏軍士兵。(圖/美聯社)

這場戰爭也帶出新的軍武競賽,令不少分析家憶起1930年代二戰爆發前夕景況。俄軍已動員幾十萬人加入烏克蘭戰場,擴充兵力目標100萬至150萬人。美方軍援烏克蘭,並加緊生產軍備以補足庫存。法國規劃2030年軍備支出增加三分之一;德國棄守了堅持多年禁運武器至交戰地帶的原則、把飛彈與坦克送往烏克蘭。

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學者柏利(Patrick Bury)說,事實證明,槍砲彈藥仍是這場戰爭最重要的武器,「國與國之間的傳統戰爭又回來了」。

■歐盟北約強化團結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圖/美聯社)

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想利用這場侵略戰爭分化西方國家、弱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豈料北約變得更加活躍。當年北約成是爲了對抗前蘇聯而成立,軍事中立多年的芬蘭與瑞典因俄烏戰爭申請入盟以抵禦俄國。歐盟對俄羅斯祭出強硬制裁並金援烏克蘭,英國脫歐爭論降溫,英國與歐盟的外交關係明顯和緩。

北約不僅以大量武器設備支援烏克蘭打仗,也加強東翼防線。與俄、烏鄰近的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小國均已力促北約與歐盟調兵往東防備。不過這道防線的裂痕出現在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反對制裁俄國、拒絕軍援烏克蘭、攔阻歐盟救援物資輸往基輔。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去年底表示,俄羅斯計劃打持久戰,北約也已準備好「長期因應」。

■新一道鐵幕生成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許多國際品牌紛紛撤出俄羅斯,宜家家居(IKEA)門市關閉之前一度引發大批俄國民衆搶購商品。(資料照/美聯社)

俄烏戰爭讓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蔑視。俄羅斯諸多寡頭及其事業成了歐美製裁對象,大量國際品牌撤離俄國。俄國頻頻加強與北京經貿連結,中方對這場戰事一直保持距離、未曾在軍事層面相助,但美方近日表示中方態度恐生變數。

普丁也強化與北韓、伊朗之間的軍事合作,俄軍利用這兩國提供的攜武無人機攻擊烏克蘭的基礎設施。俄方更持續在非洲、中東建構影響力,從烏東頓巴斯到非洲沙赫爾(Sahel)地區,均有普丁親信創設的瓦格納傭兵集團足跡。

一如冷戰時期,如今的世界也裂解成兩大陣營,但印度等不少國家還未明顯選邊站,持續觀望哪一方會佔上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衝突與安全學教授傑爾曼(Tracey German)評論,俄烏之間的衝突拉大了美、俄兩大陣營的鴻溝。

■飽受重創、重新塑形的經濟局勢

歐洲對俄國石油天然氣倚賴甚深。(資料照/美聯社)

市井小民對這場戰爭帶來的經濟衝擊很有感,歐洲人這個冬天家裡暖氣不能吹到爽,非洲市場糧食短缺都是例子。

開戰前,歐盟國家使用的天然氣近半來自俄羅斯,三分之一的石油從俄國進口。開戰後,歐盟對莫斯科的制裁引發俄方以能源戰反制,能源價格受到衝擊的程度是1970年代以來僅見。

全球經貿活動還未從新冠肺炎釀成的重創之中恢復,俄烏戰爭又讓糧食、食用油、肥料的供應出現危機。俄軍控制黑海,烏克蘭運糧船無法出航,在聯合國調停之前,糧食價格一度飆至新高。這場戰爭與新冠疫情均大幅凸顯世界彼此之間十分脆弱的連結。

■充滿未知數的新時代

俄烏戰爭提醒世人,個體幾乎無法控制歷史的腳步,800萬爲避戰火逃往國外的烏克蘭人最能體會這一點。歐洲原本的和平瞬間粉碎,未知數與焦慮瀰漫歐陸。

普丁語帶威脅聲稱,倘若衝突升高,他會動用核武,冷戰時期之後休眠的恐懼感就此復甦。烏克蘭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的核電廠規模全歐最大,俄烏兩軍在電廠周圍數度激戰,車諾比(Chernobyl)核災陰影重現。普丁日前在國情諮文宣佈片面暫停與美國的「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 Treaty),但他聲稱會尊重這項條約對於核武的限制,此話爲全球核武危機帶來一着力道薄弱的活棋。

俄烏戰爭開打後,大批烏克蘭人在料峭春寒之中排隊等候入境波蘭躲避戰火。(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