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爸自曝打小孩耳光 專家警告恐增「憂鬱症風險」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提醒,當孩子遭受不當管教行爲,大腦會啓動自我保護機制而呆僵在現場,不僅沒有達到教養效果,恐增憂鬱症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名兒科醫師在臉書發文稱「我打了我的小孩」,內容描述孩子在生活教育和自理能力出現問題,因此採取打耳光等嚴厲管教方式,卻遭孩子媽媽通報家暴,讓他自覺灰心又遺憾。專家提醒,當孩子遭受不當管教行爲,大腦會啓動自我保護機制而呆僵在現場,不僅沒有達到教養效果,長期壓力還會導致大腦發炎,成年後罹患憂鬱症風險上升。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處罰帶來的行爲改變,基本上就是怕」,大腦在面對外在壓力時,會啓動自我保護機轉,有點像是保險絲,斷開感官和思考之間的連結,這個現象也會發生在「#MeToo」受害者,受到性騷擾當下沒辦法思考並做出反應,這些都是創傷性情境。

「孩子的身高只有大人的一半,試想一個兩倍以上身高的人,採用暴力的方式教導你做某些事情,你有辦法啓動理性思考嗎?」李俊宏說,當父母體罰到某個程度,孩子通常是呆僵在現場,不是心甘情願接受,而是當下不知道怎麼做,只好站在那邊,反而無法達到家長希望的教養效果。

另一方面,創傷會啓動壓力系統,使大腦產生毒性反應,長期恐產生大腦功能退化。李俊宏指出,壓力性荷爾蒙會導致大腦發炎,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長期罹患精神疾病比率增加,例如成年後的憂鬱症,另外也和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藥物或酒精濫用問題有關。

李俊宏說,大部分的生活常規養成是在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時期,建議家長以獎勵多於處罰,例如最簡單的稱讚,或是提供獎勵點數、獎品、零用錢等,和孩子約法三章,重點是前後一致,不能突然白臉變黑臉,否則孩子會覺得「爲何以前可以、現在不行?」

李俊宏也鼓勵家長,現在父母都很忙碌,教養需要耐心和時間,知道何時要停下來緩緩,讓自己維持相對平和狀態,再和孩子討論,不要被情緒淹沒,並瞭解孩子是獨立個體,父母親的責任是協助孩子去探索,賦予他足夠學習的能力與資源,從旁跟他一起把答案找出來,這樣對親子雙方壓力比較不會這麼大。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有家暴事件請撥打113保護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