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契機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永續投資成顯學

「2023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論壇-ESG契機下, 臺灣股權基金的現況與前瞻」,邀請產官學研專家進行討論。(會研會提供)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怡心指出,永續揭露已躍升爲顯學。(會研會提供)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華企業評價學會、東吳大學會計學系在15日共同主辦「2023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論壇-ESG契機下, 臺灣股權基金的現況與前瞻」,邀請產官學研專家,針對在環境、社會、治理(ESG)契機下,臺灣私募股權基金(PE)的現況和未來發展進行討論。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怡心指出,過去永續揭露是選項,現在永續揭露則躍升爲顯學。從第S1號「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到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以及未來對生物多樣性討論之準則發展到日後發佈的準則。

王怡心說,企業應積極面對永續揭露的要求,加速導入相關策略與制度來改善企業ESG績效,透過卓越永續作爲,來爭取金融機構的支持,較容易在資金籌措方面獲得優惠的條件。

金管會證券期貨局組長黃仲豪致詞表示,ESG組成因素已經成爲資本市場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的重要考量,在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標的選擇上,ESG已成爲評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更是其創造價值的主要核心。

臺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長李鎮宇博士觀察,追求淨零排放目標與ESG績效揭露已成全球各國主流發展,由會計領域逐步納入ESG相關非財務資訊,可預期企業所出具的永續資訊揭露未來將轉化爲對該企業價值動因的調整因子;然而,金融機構也肩負將企業ESG績效與永續揭露有效反映在對該企業評價上的責任,作爲授信與股權投資的重要依據。

東吳會計學系系主任暨中華企業評價學會秘書長高立翰分享,根據ERM國際環境管顧公司調查,私募股權基金所關注的ESG相關投資項目主要爲:再生能源、循環經濟、電動車/電池,預估2025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將會達到150兆美元,具備相當充足的資本可投入市場。

另外,圓桌論壇由高立翰秘書長主持,與談者有國泰永續私募股權基金張錫董事長、新穎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張瑩珠總經理、中華開發資本管理顧問公司周旭升副總經理、中國人壽賴仁基資深投資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