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 殲-20 Su-57 美中俄5代戰機全有問題

中方空軍殲-20隱形戰機進行飛行訓練的資料照。(新華社)

幾十年來,世界3大軍事國都在致力開發5代戰機,其中美國繼打造了第1架隱形戰機F-22後,又打造了F-35聯合打擊戰機。至於中俄則分別研製了殲-20和Su-57隱形戰機。

如今美國F-22戰機已停產,而F-35、殲-20和Su-57中,雖然有的沒有完全滿足所有要求,但全被視爲第5代戰機,也都面臨挑戰。事實上,要符合5代戰機的資格,就需要具備如匿蹤能力,以及在不啓動後燃器的情況下,以超音速巡航的能力等性能。

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報導,航空專家指出,俄、中和美國5代飛機各有匿蹤技術、發動機開發和維修等問題。雖然Su-57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一款5代戰機,但鑑於它在幾個關鍵項目上的缺點,分析師紛紛質疑,它是否真有資格入列。

北約定名爲「惡棍」(Felon)的Su-57是在2020年交付俄羅斯軍方。據說莫斯科只打造了10 架,但俄羅斯官媒卻說,到2024年底時,將增爲22 架,至於到2028年時,更會躍增爲76 架。不過,至今還不清楚,這些計劃是否會貫徹。至於它第一次出戰,則是2018年在敘利亞上空。俄羅斯官員去年說,Su-57曾在烏克蘭出戰,這說法雖獲得英國國防部公開的情報支持,但它們參加的可能是防區外攻擊(Standoff Attack)。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 Su-57 在正在進行的戰爭中廣泛使用。至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Su-57 在現今的戰爭中廣泛使用。

而其中一種解釋可能在於,Su-57缺乏適當的匿蹤特性。而問題或許出在莫斯科顯然很難爲其配備具有隱形能力的發動機和緊密放置的機身面板,以充分減少其雷達信號。莫斯科難以爲它裝備具匿蹤能力的發動機,還有能充分減少它雷達特徵的蒙皮。

總之,英國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RUSI)空戰專家布朗克(Justin Bronk)指出,俄羅斯不願在烏克蘭動用Su-57顯示,他們對它的匿蹤性能還沒信心。此外,他還說,Su-57只能搭載較舊的R-77空對飛彈,但由於這款飛彈有摺疊柵格翼(grid-fin),無法內置,因此影響了它的匿蹤性能。

另一方面,中方研製的殲-20戰機首飛6年後,便在2017年服役。據五角大廈在2023年中國軍力量報告中估計,解放軍已打造了超過200架殲-20戰機,正準備將它們升級,安裝自制的渦扇-15發動機。一旦殲-20安裝這款量身打造的發動機,就能不啓動後燃器進行超音速飛行,增進匿蹤性能。

然而,長久以來,中方國防工業一直難以打造先進發動機,因此空軍一直使用較舊的自制和俄製發動機。美國海軍前情報官達姆(Mike Dahm)說,殲-20發動機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但他認爲,這顯示中方國防工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他指出,儘管中國技術進步,但無論在發動機、匿蹤材料或冶金等高端製造技術上,依舊落後西方。儘管曾遭遇挫折,但殲-20今年夏天似乎達成里程碑,裝上渦扇-15發動機試飛。不過,如今在美國空軍協會(AFA)智庫密契爾航太研究所(The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擔任高級常駐研究員的達姆警告,縱使解放軍設法克服製造挑戰,但渦扇-15發動機的可靠性仍值得懷疑,並可能會引起問題。「在發動機的使用期,他們得更頻繁地維修發動機,並可能需要更常更換髮動機,」他說,「那些維修挑戰最後會影響戰機的戰備狀況和可用性。」

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支援美國空軍分析的工程師博納特(Michael Bohnert)則說,維護戰機隱形塗層是個昂貴,並「痛苦」的過程,無論從勞力或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都需要重金投資。

儘管中俄在研製5代戰機上都是新手,但連像美國這樣,從2005年就擁有5代戰機的國家,F-35戰機也面臨挑戰。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打造的F-35是繼F-22之後的美國第二款5代戰機,其中有爲空軍打造的F-35A,爲海軍陸戰隊研製的短場起降F-35B,還有爲海軍所建的F-35C。

美軍約有450架F-35,而五角大廈打算,未來數十年還要採購約 2,500 架。預估這款戰機的壽期成本超過1.7兆美元(近53兆臺幣),而其中大部分將用在戰機的運作和維修上。

美國國會稽覈處(GAO)9月公開的報告顯示,這昂貴到家的專案不斷受維修和可持續性問題的困擾,以致經常影響戰機的戰備狀態,至今仍然如此。例如,今年稍早F-35能執行任務的時間勉強超過一半。報告具體指出,如缺乏支援設備、備件、足夠的培訓和技術數據等,這一切都可能導致維修延誤。此外,報告還發現,F-35專案在建立維修設施上進度落後,同時美國政府嚴重依賴承包商,以致降低了自身的決策力。

而國會稽覈處國防能力和管理主任莫蕊兒(Diana Maurer)則直言,多年來首要的問題在於,F-35專案致力生產。重心主要放在研發和採購上,而維修及相關成本卻往後面擺,結果如今這些問題出現了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