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暴動挑對立 恐助長極右派
法國警方二日在巴黎使用催淚瓦斯應對羣衆,迫使示威者逃離;當晚已是十七歲北非裔少年遭警槍殺後的第六夜,但衝突仍持續。(法新社)
十七歲北非裔法籍青少年奈爾六月廿七日遭警察射殺一案,引發法國全國性暴動。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這又一次凸顯,當前政治兩極化愈演愈烈之際,法國嚴重而且尖銳的社會緊張。
該報導認爲,這次一連串的抗議活動證明,法國貧困、族裔混雜的社區,仍充滿對社會不公、族裔歧視以及自覺遭國家拋棄的不滿,使這類社區至今依然是法國社會火藥桶。
奈爾之死引發的犯罪與脫序雖令人震驚,卻仍不及二○○五年暴動時的規模,當時延燒三週之久,一萬多輛汽車遭縱火、逾二三○棟公共建築物受損。故可以理解法國當局深恐此次重蹈覆轍,而且二○○五年及這次事件的導火線,都是「非白人」青少年因逃避員警攔查。尤其社羣媒體的力量今非昔比,能夠將局部的騷亂傳播出去。另外,法國的極右翼勢力也更強大。諸多法國民衆擔憂「二○○五年全國暴動」捲土重來,「二○○五年夢魘」一詞於六月廿九出現在法國各主要媒體。
此次暴動提醒法國國內較貧窮地區根深柢固的經社問題,還有政府長久以來的漠視。自法國總統馬克宏二○一七年就任以來,雖已有所進展,特別是達成整體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下降。但根深柢固的貧窮、犯罪、種族歧視和教育表現不佳等問題,仍有待政府關注,即使公共財政吃緊,仍需挹注資源。馬克宏曾矢言對較貧困地區推動「區二○三○」(Quartiers 2030)計劃,但迄今進展緩慢。
叢生的社會問題不能合理化恣意的暴力行爲,部分年輕人因奈爾之死而義憤地在街頭與警方打鬥。然而,有些則不過是享受隨之而來的快感刺激,甚至更喜歡分享其暴行至社羣媒體。暴動持續愈久,法國政府就愈難不採取更強硬的手段。若動亂蔓延,恐使極右派勢力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