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學者轉任法官 恐成近親繁殖
司法院爲了要落實「司改國是會議」決議,推動學者轉任法官新制度,但多數法官認爲,讓沒有經驗的學者轉任審判工作,纔是真正的「奶嘴法官」,無益民衆。圖爲2017年,蔡英文總統主持「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總統府提供)
司法院表示爲了要落實「司改國是會議」決議,增加法官進用方式,推動學者轉任法官新制度,但多數法官認爲,這樣的司改政策會成爲特定法學派「近親繁殖」的工具,讓沒有經驗的學者轉任審判工作,纔是真正的「奶嘴法官」,無益民衆,是失敗的司改政策。
法官論壇日前有人轉貼司法院的訊息,內容爲只要是法律系畢業,曾任大學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6年以上,通過資格考及遴選後,經過法官學院訓練,明年就可進入審判機關擔任法官,但該貼文至今無人附和。
多名資深法官舉例,大學應屆畢業生如果沒有意外,在隔年司法官考試合格後,需先經司法官學院受訓2年,最早約25歲左右開始分發,依法需擔任候補法官5年,再試署法官1年,在很順利的情形下,須審過約莫600件案件後,纔可能在31歲取得實任法官資格。
這些法官指出,以學者轉任法官來看,沒有豐富的訴訟指揮經驗,卻可以在短暫的法官學院受訓後,到法庭上審理案件,一定會狀況連連。先前許多沒有司法實務經驗的法官,就被外界譏爲奶嘴法官,難道學者轉任會更有審判經驗嗎?
他們質疑,學者轉任法官的遴選委員會,法官及檢察官及律師代表,都是先經司法院院長挑出人選再送該領域進行選舉,社會公正人士6人則是直接由司法院院長遴聘,這樣的組織有多元的意義嗎?
有人批評,NCC主委陳耀祥也曾任大學助理教授,如果他又有意願轉任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司法院的法官遴選委員會也讓他擔任法官,未來人民告政府的官司,民衆會相信其審判公正性嗎。
法界人士更憂心,學者轉任法官恐造成法界派系門生,互相拉拔進用的小圈圈,讓決定權繫於司法權貴。近年法官學院歷任院長呂太郎、周佔春,都是理念相同的人,找來的講師也都是司法界的自己人,會不會因此造成法官受訓後,成爲另種一言堂的思想改造。
另外,多數基層法官表示,每天爲了司法改革開啓的新增案件,累到案件辦不完,但司法院又要求法院院長抽閱法官裁判書,又要法官去心理健康諮商,如今又說要找學者來當法官,司法院不解決案量問題,只會不切實際的作秀與公關宣傳,這樣的司法改革讓人麻木,也讓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