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灣區經濟培育增長極

作爲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灣區經濟不僅在本國或地區經濟發展中起着關鍵作用,而且成爲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世界銀行調研數據顯示,全球約60%的經濟體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灣區經濟。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發揮灣區獨特優勢引領創新

作爲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灣區擁有哪些優勢?灣區經濟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毛豔華(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教授):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有着豐富的海洋、生物、環境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生態、經濟、人文價值。在國際上,灣區多指圍繞沿海口岸分佈的衆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羣和城鎮羣。從歷史上看,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伴隨着世界級灣區成長,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倫敦港成爲全球重要樞紐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成爲具有全球輻射力和影響力的灣區,第三次工業革命成就了舊金山灣區。灣區之所以成爲先進生產力的集聚地,原因是其在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從區位條件來看,灣區通常位於沿海地區,擁有天然良港,是海上貿易和物流的關鍵節點。同時,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海陸空交通網絡高度發達,極大促進了人員和貨物流動。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分佈着香港港、深圳港和廣州港三個國際化樞紐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中均進入前10位,內河航道里程超1.5萬公里,公路運輸貨物量在2023年就超過15億噸,海陸聯運高效便捷,是我國重要的國際貿易門戶。

從資源稟賦來看,灣區擁有豐富的海洋、土地等空間資源,爲發展海洋經濟、臨港工業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爲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以及人口集聚提供了充足空間。例如,舊金山灣區地勢平坦開闊,在1.8萬平方公里的灣區土地中,受保護的開放空間僅佔29%。硅谷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吸引大量科技企業入駐,高素質創新人才也隨之集聚,逐漸形成龐大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成爲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灣區衍生的經濟效應稱爲灣區經濟。灣區經濟是指依託世界級港口(羣),發揮地理和生態環境優勢,背靠灣區廣闊腹地,產業發達、開放創新、集聚發展、協同融合的區域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作爲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灣區經濟備受關注,成爲一個區域經濟學概念。國際一流灣區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爲重要特徵,發揮引領創新、集聚輻射的功能,成爲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一般而言,灣區經濟的基本要素包括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要素集聚與外溢高地、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等,這些要素是灣區經濟區別於其他區域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徵,構成了灣區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從演進歷程來看,灣區經濟雖然起步於港口經濟,但在向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演進的過程中,港口的基礎性作用隨着灣區經濟的演進逐步弱化,而內生性動力的作用不斷凸顯並逐步佔據主導地位,推動灣區經濟發展壯大。

灣區經濟獨具優勢的形成機制和發展模式,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顯著特徵,灣區經濟恰恰在這些方面展現出強大引領作用。灣區獨具特色的創新機制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擎。灣區經濟具有創新性,憑藉強大的資源匯聚能力,通過頂尖學府、科技巨頭以及緊密無間的產學研合作網絡,成爲孕育科技創新的肥沃土壤,具備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先導性條件。灣區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了生態環境,能夠吸引全球優質資源,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灣區的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能力爲新質生產力發展築牢了產業根基。高端產業集羣是灣區經濟的鮮明標識,產業集羣上下游企業深度協作,共享資源、交流技術、迭代創新,推動產業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借鑑國際發達灣區成功經驗

國際上發達灣區建設積累了哪些經驗,對我國灣區經濟發展有何啓示?

譚剛(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研究中心研究員):以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爲代表的世界級灣區,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

一是產業集聚發展。根據自身優勢明確產業定位,強化產業協同發展,通過核心產業外溢擴張、持續迭代,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紐約灣區是金融和商業服務等多種產業融合的典範,以華爾街爲中心集中世界頂級金融機構、證券交易所和投資銀行,成爲全球金融業的重要樞紐。同時,匯聚衆多時尚品牌和總部企業,推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實現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輕工業向金融保險、專業服務和知識型經濟轉型,構建起以金融爲核心,涵蓋商業、貿易、航運、科技等領域的多元化經濟結構。

二是科技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爲核心驅動力,重視基礎研究,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超越技術突破視角,構建包括人才流動、風險分擔、政府角色轉化等在內的綜合創新生態系統。舊金山灣區依託衆多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匯聚了大量優秀人才,積極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形成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大量基礎研究成果,爲科技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還匯聚大量科技企業、創業孵化器與風險投資機構,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實現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和協同創新,有效促進了創新成果的形成、轉化和應用。

三是綜合環境構建。重視城市規劃與區域協同發展,建設高效便捷、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與基礎設施,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爲灣區發展打造良好的環境。東京灣區藉助港口、機場、新幹線、軌道交通、“三環九射”路網等交通基礎設施,灣區內各城市融爲一體,公共設施大都處於軌道交通站1公里範圍之內,促進了各類要素高效流動和市民便捷出行。科學規劃城市與區域佈局,構建有效治理機制,建設綜合交通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爲東京灣區發展打造了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

國際一流灣區的探索實踐,爲我國灣區發展提供了重要啓示。

增強和發揮灣區高效能產業引領作用。根據自身特點明確產業定位,促進產業間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增強灣區城市羣整體經濟競爭力。適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加快培育和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羣。立足自身經濟優勢構建相對完整的多元化經濟體系,更好應對市場變化和外部衝擊,不斷增強灣區經濟韌性。

發揮好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更加重視基礎研究與科研投入,依託灣區內高校、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研發中心,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研發投入,爲科技創新奠定堅實基礎。持續打造和完善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加強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創新產學研用緊密合作機制,加快構建教育—科技—人才全面創新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融合發展,完善全過程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和協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迭代和產業化進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構建更加優質的灣區綜合發展環境。立足灣區完善城際規劃,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提升灣區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人員、物資和信息流動,提高區域整體運行效率。利用灣區開放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吸引優質跨國公司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入,推動灣區成爲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投資目的地。通過建立友好城市關係、開展項目合作、舉辦國際研討會等方式,加強與國際一流灣區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灣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大灣區生態資源保護和修復,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加快打造綠色灣區,構建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

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轉型發展成效如何,具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陳章喜(廣東華商金融科技研究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經濟發展活力最強勁、對外開放水平最高、創新動能最足的經濟區域。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大灣區在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前列,取得顯著成效。

按照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安排,廣東不斷強化與港澳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截至2024年8月,廣東聯合港澳方面已累計發佈“灣區標準”215項,涉及食品、物流等32個領域,首批207名港澳工程專業人才通過大灣區職稱評價,在粵執業港澳專業人士超5500名。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面落地,推出18項法治示範城市建設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體制順利推行,正加快建成琴澳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合作區全域實現封關運行使琴澳一體化邁出關鍵一步,在合作區就業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大幅增加。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目前大灣區共設立277家新型研發機構、超過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加快,“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連續多年蟬聯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以華爲、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創新等爲代表的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型企業,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佔全國總量的一半,是帶動大灣區企業整體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動力。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規劃對接不斷強化,“科匯通”試點深入開展,建成科創中心、量子科學中心,吸引集聚超200個高端科研項目和1.5萬名科研人員。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佔全國的1/9,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初具規模,西岸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帶正抓緊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快速崛起。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區域生產性服務業正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海洋經濟快速崛起,海洋運輸業、海工裝備製造業發展迅速。前海聯動港澳打造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提高國際金融城、國際人才港、國際法務區發展能級,集聚發展總部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日益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快速創新的網絡平臺和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鏈,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和澳門的國際地位以及開放舉措,使得粵港澳大灣區能吸引全球的技術、資本和人才資源,爲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深圳數據交易所揭牌、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啓動等爲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廣州數據交易所、深圳數據交易所相繼掛牌成立後,當年累計交易額就超過17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位於珠江通往南海的重要出海口,擁有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等世界級集裝箱港口,香港、澳門2個自由貿易港以及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蛇口自貿區、珠海橫琴自貿區3個自貿片區,開放程度領先全國。大灣區加快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2023年,大灣區實際利用外資1429.6億元,隨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的建成,廣州南沙港區每年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超2400萬標準箱,位居世界單一港區前列。

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行動。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一些特色優勢。

制度運行優勢。伴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步伐不斷加快。“一國兩制”是保障港澳投資、企業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重要前提,是珠三角藉助毗鄰港澳優勢得以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爲解決港澳經濟發展空間不足問題提供了保障。同時,還爲協調大灣區各城市之間關係、推動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式,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經濟調節優勢。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相互促進、共同發力,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優勢。大灣區發揮市場在“引進來”和“走出去”中的作用,積極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爲促進開放包容發展、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有效市場保障。政府則根據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承擔的職能以及珠三角與港澳合作面臨的問題,適時前瞻性地出臺相關政策,積極引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沿着合作共贏方向發展。

資源佈局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在對內和對外開放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具有探索開放新模式的良好條件,是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可通過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的合作與共享,進一步強化對內和對外輻射帶動能力。通過城市分工合作,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高效城市聯繫網絡,打通大灣區內部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消除無序競爭,積極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