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進化:阿拉伯帝國的沙蘭迪戰艦

公元7-12世紀,整個地中海被一分爲二,成爲拜占庭希臘人和穆斯林阿拉伯人的鏖戰沙場。雙方互有勝負,所秉持的戰略似乎也大同小異,唯獨在船舶風格層面存在明顯差異。

尤其是阿拉伯的沙蘭迪戰艦,有着不易引人矚目的西方起源,再以特殊方式重回起源地。

公元2-4世紀 地中海無疑是羅馬帝國的內湖

早在2-4世紀,整個地中海仍舊羅馬帝國的內湖,活躍着大量走南闖北的貿易船隻。其中,槳帆並用的阿丘利亞船和全裝帆的溫若利亞船最爲流行。她們都有比較古老的起源,至少在希臘化時代已初步定型,但往往偏向於商用而非軍用。所以在戰亂頻繁的年代尚不顯山露水,直至長期和平降臨才脫穎而出。

古羅馬人的兩種主力商船

兩種商用船型還向東發展,通過紅海貿易進入印度洋。特別是在薩珊王朝崛起後,波斯帝國依靠抓捕戰俘、招攬流亡者等方式,亦在波斯灣北部建立自己的航運基地。於是,源自西方的經典船型與三角風帆被完整復刻到東方,活動範圍也由印度擴展至錫蘭、馬來半島和嶺南地區。甚至能臨時改造成軍艦,用於將佔領也門的阿塞俄比亞人驅逐回非洲,堪稱後世沙蘭迪戰艦的雛形。

晚期的羅馬帝國海軍已很少使用大型艦船

與此同時,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海軍正被大幅削弱。出於成本控制需要,他們不再頻繁使用經典的三列槳或五列槳戰艦,而是更樂意用單列槳的利布爾納船應付。等到大量蠻族學會駕船出海,才逐步將原先的巡邏小艇放大爲快速戰艦,也就是拜占庭時代通用的德羅蒙船。其特徵包括划槳數量減少至兩側共50支,採用流行的三角帆替換傳統方形帆,以及用龍骨框架結構取締古樸的榫卯拼接工藝。順便取消船艏撞角,從而減輕重量、提高速度和適航性。

長期和平 讓羅馬人由軍事船舶轉向商業船舶

此後,羅馬嚴守自己的地中海優勢,波斯則專注於向更東方拓展貿易霸權,故而很少發生水面交戰。直至毀天滅地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崛起,將上述格局徹底掀翻,終於將源自歐陸又獨立發展的沙蘭迪戰艦帶回技術本土。

羅馬時代的遠程全裝帆商船

早期的拜占庭 輕型德羅蒙槳帆船

公元7世紀中期,拜占庭時代的羅馬人接連丟失敘利亞、黎巴嫩和埃及,不得不將原本處在次要地位的海軍推上前沿。此前,他們在汪達爾戰爭和哥特戰爭中獲得過錘鍊。奈何對手普遍水平不高,所以很容易被接受系統化訓練的正規軍擊敗。德羅蒙船更是憑專業優勢,吊打蠻族臨時徵用的阿丘利亞等槳帆商船。

汪達爾與哥特人 主要使用武裝商船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的海軍更不容易對付。他們接受到羅馬人留下的船廠,以及大批願意爲其效力的科普特或馬龍派基督徒水手。但作戰人員皆來自穆斯林羣體,連造船工匠都要從兩河流域與波斯南部徵調。因此,他們的海軍艦艇與拜占庭人截然不同,連帶着使戰略戰術都有不小差距。

早期的沙蘭迪戰艦

簡單來說,早期沙蘭迪戰艦直接脫胎於羅馬商船,所用的三角帆、船尾尾舵都源自地中海傳承。因爲具備更高船舷,非常利於士兵構建作戰平臺。而且甲板和船殼更加結實,絲毫不擔心遭遇敵艦撞擊。只是出於建造方便,取消那些華而不實的船艏裝飾,有時連尾部的固定艙室都沒有保留。即便速度要慢一些,也能通過更強的運載能力彌補後勤壓力。

沙蘭迪戰艦比拜占庭的德羅蒙功能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沙蘭迪戰艦擁有更多使用場景。由於是商船底子,所以能直接改運大宗物資,或是戰馬等重要畜力。如果執行跨海遠征,則對港口依賴程度更低,續航水平略高於羅馬槳帆船。若是沿途補給有保障,又可以將相當部分空間用於運兵,創造以多打少的局部優勢。乃至主動壓縮彼此距離,將搖曳甲板轉化爲陸戰現場。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武器種類偏少,尚未集成弩炮、投石機等遠程裝備。

船型差異 讓阿拉伯海軍更傾向於大兵壓境

公元655年,雙方相遇在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的鳳凰港,釀成彼此間的首場大規模海上交鋒。正是因爲所用船型差異,拜占庭人寄希望於晚點發生接觸,只用遠程機械實施隔靴搔癢式回擊。然而,穆斯林艦隊並沒有因補給耗盡而急於返航,反而徑直先前威逼誘戰。加之伍麥葉王朝的士兵普遍武備升級,因而在稍後的跳板肉搏中佔盡優勢,幾乎全殲五倍於自己的德羅蒙船隊。

拜占庭應付沙蘭迪戰艦的唯一辦法就是希臘火

此後,阿拉伯人頻繁發動襲擊。若非遭遇希臘火大殺器,那麼君士坦丁堡可能早就淪陷於穆斯林征服者之手。但可以肯定的是,拜占庭艦隊不再具有任何優勢,眼睜睜看着包括迦太基在內的北非行省陷落。甚至無力防禦西西里島和南意大利,連近在咫尺的塞浦路斯與克里特島都無法防禦。

14世紀 波斯灣地區的大型船隻

拜占庭一度升級德羅蒙戰艦來重獲海上優勢

公元8-9世紀,屢屢受挫的拜占庭羅馬人開始絕地反擊。一面成立專門的海軍軍區,一面對手頭的德羅蒙船進行升級。除擴大噸位容納更多士兵,還將動力系統由單列槳增加爲上下兩排,掛載三角帆的主桅杆也增加到兩根。船艏部分設有武器平臺,專供弩炮和希臘火發射裝置使用。這讓他們得以重新收復塞浦路斯與克里特島,並直接攻打埃及的達米埃塔。

重裝化的 大型德羅蒙戰艦

作爲迴應,取代伍麥葉的阿巴斯王朝也對沙蘭迪戰艦進行升級。他們同樣將划槳增加爲兩排,主桅杆由一根變爲兩根,還給船艏配置幾乎完全類似的遠射機械。因此,大型主力艦的噸位普遍在80-150噸左右,依然不擔心與羅馬人在海上硬碰硬。而且基於商船的解構很容易復刻,迅速被突尼斯、安達盧西亞的海盜所掌握。他們幾乎佔據西西里全島,還在塔蘭託、巴里等意大利港口安營紮寨。

重裝化的 大型沙蘭迪戰艦

正是由於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的相互消耗,讓原本較爲弱小的北意大利城邦獲得良機。無論東面的威尼斯,還是西面的熱那亞,都迅速填補住海上權力真空。他們從學習製造德羅蒙槳帆船起步,逐步發展出自己的加萊戰艦。同時,源自西北歐的諾曼人也繞過直布羅陀海峽,肆無忌憚的闖入南意大利戰場。他們還將剛興起的全裝帆圓船帶到地中海,與加萊槳帆船拼湊成全新組合,並在後來段大放異彩。

西方的圓船+加萊槳帆船組合 即將統治地中海世界

公元10-11世紀,十字軍東征的隊伍踏入聖地,爲之保駕護航的意大利艦隊亦全速衝進。此時,穆斯林世界的海權力量主要集中於埃及,由信奉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掌管。他們仍舊堅持使用經典的沙蘭迪戰艦,絲毫沒意識到即將面臨的對手有多強悍。1123年,他們在以色列的雅法港外與威尼斯人遭遇,立即被裝配更大投石機的圓船所吸引。不但圍攻失敗,還爲躲避石彈砸擊而陣型紊亂,慘遭後續抵達的加萊槳帆船全殲。

十字軍時代的圓船和加萊槳帆船

至此,使用沙蘭迪戰艦的傳統阿拉伯海軍走向消亡。巧合的是,老對手拜占庭也在差不多時間內解散艦隊,不再建造引以爲傲的德羅蒙槳帆船。西方風格的艦船開始統治整個地中海世界。儘管14世紀的馬穆魯克王朝還嘗試復興,終究只是滾滾洪流中的幾朵小小浪花。往後的穆斯林帝國若要強化海權,就只能從意大利引進各類西式艦船。

14世紀 馬穆魯克王朝建造過最後一批沙蘭迪戰艦

不過,源自古羅馬和古波斯的大型船舶,依舊在東方水域保持重要影響。由於地理阻隔,那裡依然是各類阿拉伯三角帆船與南洋崑崙舟的天下,比地中海世界的變革遲緩約400年時間。直到16-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纔在新一批西方船舶的重壓下節節敗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