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主觀診斷 醫師開發川崎症分子診斷

高雄市長庚紀念醫院川崎症中心主治醫師郭和昌,開發出川崎症分子診斷,並獲得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未來科技獎」。(醫師郭和昌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川崎症被喻爲「小兒科最棘手的疾病」,此項疾病卻鮮爲人知,也有許多臨牀醫師碰到川崎症卻無法正確診斷,若拖延治療,恐會造成永久的心臟後遺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川崎症中心主治醫師郭和昌,投入研究川崎症多年,近年來秉持着「客觀診斷川崎症」的精神,開發出川崎症分子診斷,並獲得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未來科技獎」與多項獎項,期望此項診斷技術能夠發揚出去,讓罹患川崎症的兒童能在黃金治療時間獲得治療。

「等到孩子被診斷川崎症時,家長才知道這個疾病」郭和昌感慨表示,川崎症雖爲嚴重,且臺灣發生率已是全世界第3高,但還是很少人知道此項疾病。郭和昌說明,川崎症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會有發燒5天、嘴部紅腫乾裂、雙眼泛紅、淋巴腫大、四肢浮腫脫皮、全身出現皮疹等症狀,若沒有把握10天的黃金治療時間,患者會有一輩子的心臟問題,恐導致冠狀動脈瘤引發心肌梗塞。

目前臨牀醫師都是以「主觀」的方式診斷,透過病徵判別是否罹患川崎症,因此常會因爲病徵沒有完全顯現,或是臨牀醫師較少接觸川崎症病患,導致診斷出現誤差,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因此郭和昌開發川崎症分子診斷,將主觀轉爲客觀,透過抽血檢驗白血球內的微核糖核酸,經電腦運算後,能精準迅速的在5小時內診斷是否罹患川崎症。

川崎症分子診斷方式是將血液內的白血球分離出來,透過次世代定序及反覆驗證,將2000多個微核糖核酸運用掃描的方式檢驗,從中找出10個能顯現川崎症的微核糖核酸,若這10個微核糖核酸的發炎指數很高,就可以知道孩童已罹患川崎症,準確率高達8成以上。

郭和昌說明,從2016年開始研究此項開發,起初只有只有100多個川崎症案例加入研究,但經過6年的時間,加入的個案已經提升到600多個,機器經過學習模式後,準確率已從8成左右提升到8成5以上。此項診斷套組除了可以診斷孩童是否罹患川崎症外,也可以監測川崎症患者治療的反應與成功與否。

「若能及時診斷出川崎症,等於改變了孩子與家庭的命運」郭和昌表示,川崎症若沒及時治療,後遺症相當嚴重,會導致病患一輩子都不能激烈運動、隨時要掌握心臟的健康狀況,更需要一輩子服用心臟藥物,對於病患和家屬都是很大的困擾,希望透過此項開發,能讓醫師在診斷川崎症時迅速又精準,且不需全依賴主觀的診斷方式,而是能以客觀的數值去判斷病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