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宅基地,釋放了什麼信號?
最近多地相繼出臺新政,鼓勵農民放棄、退出宅基地進城買房的事情,引發市場關注。
很多人問我怎麼看。
其實鼓勵農民進城買房,一直都有,只不過今年地方願意掏錢了,4月份是湖北鄂州,6月份是安徽鳳陽和江蘇南通,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城市參與進來。
倒不是爲了城鎮化建設,也不是覺得農民在偏遠鄉村過得不好,想幫忙提升一下幸福指數,而是:
純粹給土地財政續命。
我之前講過,截止目前,全國房地產庫存已經達到了7.1萬億平米,超越2015,再創歷史新高。
而主要庫存基本都堆積在三四五線城市中,如果失去棚改貨幣化助力,將意味着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一些地方都要面臨着“流動性枯竭”,整個系統都要面臨着「由奢入儉」。
這是斷然接受不了的,然而城裡人已經躺平了,再鼓勵都沒用,所以纔有了現在這一幕,把手伸向全社會最基礎的羣體,農民。
不過,這步棋大概率會落空。
其實跟前些年城鎮化一個道理,很多城市都想拉農民進城貢獻勞動力和購買力,但卻忽視了一個根本性問題——
農民是否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能養家餬口的工作,以及有一個靠譜的社會保障。
之前房地產輝煌的時候,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民工,而現在可能只剩下了滴滴、外賣、快遞和保安這些就業崗位。
最重要的是這幾年蛋糕縮小,迫使城市裡的大學生也在紛紛下場卷這些飯碗,對於農民工來說,年輕的還勉強能競爭一下,至於稍微年紀大的,在城市基本就是兩眼一抹黑,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農民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羣體,老一輩看到土地荒着就會想種點東西,甚至還有的老人會往家裡囤糧食。
原因無他,對於經歷過災荒的人,完全端在自己手裡的飯碗才能讓他們感到踏實。
宅基地和村裡的房子,對於農民來說就是一個無處可去也能回的地方,哪怕淪落到活着的時候就得提前穿好壽衣等死,那個地方也不能趕你走。
然而一旦放棄了,城市混不下去,那就真是走上了絕路。
參考美國就明白了,美國在2000年左右,大搞城鎮化運動,把農民都趕到城市裡去,農田都變成了農場主的,農民沒有了地。
結果經濟危機爆發,大量底層人員在城市混不下去,回村又沒有地,就只能在城市裡淪落爲流浪漢,或者住進了貧民窟。
美國對農民的福利待遇高,而我們,大多數農民工是沒有養老金的,50歲以後只能依賴種養過日子,所以鄉下土地基本是農民的最後歸宿。
可能發佈政策的城市也明白,讓農民自願放棄宅基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這次“挺大方”,甚至願意拿出5萬塊錢的抵扣券作爲鼓勵……注意,是抵扣券,不是現金。
5萬塊錢抵扣券能幹什麼?
有錢的農民,不在乎這些,早在城市裡買房了,也不願意因爲這5萬的券,把宅基地給賣了。
而沒錢的農民,缺的不是這5萬的券,而是減去五萬的那一部分,以及解決孩子生活的配套和提供進城後的養老保障。
比如進城買房的農民,每個月可以領2000-3000的養老金,這纔是最大的誠意。
但可能嗎?不可能。
最怕的就是,有些地方繃不住,又開始搞一些幺蛾子,比如強制農民上樓。
我記得2021年之前,各地掀起過一陣拆村運動,聲勢浩大,打着各種旗號。
比如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宅基地換房、土地換社保等等。
其實就是爲了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將農民的宅基地復墾用來增加耕地面積,從而強迫農民搬出平房,搬上樓房住。
最後驚動了中央,大怒,2021年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發佈會,特發紅頭文件:
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人敢強制讓你上樓。可以將下文複述:
前些年,讓農民上樓,是爲了發展房地產,而幾年後的今天,讓農民上樓,則是爲了解救房地產。
敢情是這些年,產業根本就沒怎麼發展明白,天天就圍繞着房地產轉了,這就是我一直強調,高度依賴房地產的城市沒有未來的真正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中國的根是農民,他們是最應該被保護的羣體。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的高速現代化信息時代,農民未曾多言,矜矜業業。
反倒是有些人,沒糧食吃的時候,叫農民爺爺;剛有糧食吃的時候,叫農民伯伯;糧食夠吃的時候,叫農民兄弟;糧食有餘剩的時候,叫農民工;吃撐了的時候,叫他們低端羣體。
物質低端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維低端、格局低端,最後導致精神也跟着一起貧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