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丹麥「真人圖書館」辦展 建中學生用藝術表達自我

臺北市建國中學美術教師陳宣義指導高二第二類組6個班級學生素描,繪出代表自我的物品,日前在校內舉辦6場次「真人圖書館創作發表會」,共展出150餘件作品。(建國中學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爲使學生更認識自己、相互理解,臺北市建國中學美術教師陳宣義以丹麥「真人圖書館」爲靈感,引導學生們繪出象徵自我的代表物,並在發表會說明創作與自身關聯性,邀請專家出席與談,透過對話的形式,鼓勵學生們嘗試改變。

陳宣義事前指導高二第二類組6個班級學生素描,繪出代表自我的物品,日前在校內舉辦6場次「真人圖書館創作發表會」,共展出150餘件作品,邀請具藝術治療、心理諮商、藝術教育跨領域專業的學者出席,與學生們相互交流。

陳宣義解釋,建國學生們經常透過課業表現認識彼此,實際上每個人擁有獨特的生命經驗,爲使同學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便參考丹麥「真人圖書館」,指導學生們用藝術繪出自我,在發表會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或經歷,讓大家更認識自己,邀請專家給予意見,勉勵學生們進一步突破自我。

他轉述,有學生會中分享幼年時與父母一起潛水的快樂回憶,長大後父母卻變得忙碌,感到很遺憾,因此選擇素描潛水鏡,作爲象徵自我的物品,專家強調童年快樂回憶能帶來正向力量、避免陷入悲傷情緒,勉勵同學主動邀請父母再次出遊潛水,不必依賴別人享受快樂。

陳宣義也觀察,學生們長期處在升學導向環境裡,養成相當自律的個性,自我要求也變高,下意識選擇繪製象徵管理的手錶或時鐘,換個角度來看,學生們會因爲難以達到自己的期望或他人要求而感到焦慮,期許同學們試着在既定的框架裡嘗試突破。

建國中學表示,即使參展學生們多以理工類科當作生涯發展目標,但透過這次創作與發表,不僅爲校園增添了藝術氣息,更讓學生們得以用多元形式思索生命,學習不同的溝通與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