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都會電車低 公家建站別忘區域均衡

非直轄市外的縣市,據點設置更有「區域不均衡」毛病,讓電車滲透率患了城鄉不均。(本報資料照片)

要達成淨零路徑,電動車是重要路程,而汽車充電樁、機車充換電站多寡,則是電車能否普及關鍵。先不說國內充電樁嚴重不足,已經約60萬輛的電動機車來說,現行的充換電站也仍遠遠不夠。尤其是非直轄市外的縣市,據點設置更有「區域不均衡」毛病,讓電車滲透率也患了城鄉不均。

電動機車銷售這兩年雪崩下滑,政府補助退場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充電站的多寡,「里程焦慮」仍是影響民衆買電動車意願原因。

政府督促中油在加油站建1000座公建充換電站,今年估計可達標,雖晚2年,但藉由加油站多位於交通路口方便位置,對解決車主行的焦慮很有幫助。

可是檢視由國營事業布建的充換電站,光是六都就佔了5成5,其他16縣市才4成5,比例不太均衡。當然,人口稠密的都會區車子數量多,自然比較有需求,可是像基隆、苗栗、彰化、雲嘉南、宜蘭這些縣市,電動機車滲透率都低於3%,顯然政策更該着力纔是。

可以想見,機車廠商會在銷售較好地區優先布建充電站,賣的較不好鄉鎮,難道就該放棄推電車?因此,政府提供資金、土地蓋公建站,資源就該放對位置。像是業者基礎設施建置較少地區,就是公家的責任,才能讓電動機車均衡在各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