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確診多爲晚期「能手術只佔4成」醫:7大警訊要當心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可早期發現肺癌,衛福部提供50~74歲重度吸菸者免費LDCT肺癌篩檢,50~74歲男性及45~74歲女性若有家族史也可篩檢。(示意圖/黃鵬傑攝)
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爲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最高,成爲國人頭號健康殺手,醫師表示,關鍵在於患者確診多是晚期,資料顯示竟只有4成患者能動手術,顯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呼籲民衆若是出現感冒症狀,且持續2周以上咳嗽、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等7大警訊,就要趕緊就醫檢查。
現年65歲的黃女士一直是健康寶寶,不僅愛運動、也生活規律,退休後過着養生愜意的日子,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我以爲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着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爲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爲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
「臺灣最常罹患的肺腺癌,本來就很容易產生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6成患者在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陳育民說。
黃女士(左)一確診就是肺腺癌三期,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後,目前病況穩定,經常與老公到處遊玩。(圖/黃女士提供)
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王金洲說,「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也會改善腫瘤周邊環境,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
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說,抗血管新生藥物若同時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口服標靶藥物,根據一項日本臨牀實驗,這樣的雙標靶組合可延緩病況惡化時間達1年5個月。
雖然效果顯著,但這樣的雙標靶藥物過去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如今隨着肺癌備受重視,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臺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每天都到處趴趴走。
臺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羣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愈、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