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半個地球,只爲尋找一種味道

飛越半個地球

只爲尋找一種味道

浪漫之都的麪包香

看似小小的麪包,對巴黎人來說卻十分重要,它是一道美味的食品,也是打開新一天浪漫生活的鑰匙。

浪漫之都的麪包香

巴黎,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都會之一,它不僅是浪漫之都,也是我夢寐以求去探索的地方。畢業之後就一直熱衷於烘焙的我,總是對法國有一種嚮往,或許是小時候看了迪士尼的《料理鼠王》,那隻心懷美食夢想的小老鼠爬到巴黎屋頂暢想未來的畫面太過印象深刻,總覺得我這輩子總要來一次巴黎。

爲什麼麪包店裡總有一種非常吸引人的香氣,但是進去之後卻發現沒有任何一種麪包是這種味道?帶着這樣的疑惑和憧憬,我踏上了巴黎的尋味之旅。

如果說埃菲爾鐵塔和聖母院代表着巴黎的歷史,凡爾賽宮和盧浮宮的收藏代表着巴黎的文化,那麼街邊大大小小的咖啡館與麪包房則代表着巴黎的煙火氣,比起復雜昂貴的法式正餐,巴黎的麪包纔是普通居民和遊客的最愛。不過,看似小小的麪包,對巴黎的人們來說也是一件嚴肅且認真的事情,麪包是巴黎浪漫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有精緻的樣子,也要有美妙的香氣;它要有歷史的傳承,也要不斷創新;它是一道美味的食品,也是打開巴黎一天浪漫生活的鑰匙。

巴黎的新網紅

據說,在巴黎有超過3萬家麪包房,其中不乏誕生於17、18世紀的百年老店,也有一些挑戰者不斷將新的嘗試放入麪包當中,結合新時代的推廣方式,讓一些網紅麪包房成了巴黎市民新的擁躉。“麪包與創意”(Du Pain et des Idées)就是這樣一家“網紅”麪包房。打開社交媒體,這家麪包店有無數的粉絲貼出了“打卡”的照片,在不少旅行博客上,也有許多博主將這裡視爲巴黎最好的麪包房。做足了功課的我,第一站就選擇了這裡。當然還有很多人友好提示,一定要早點來,不然招牌面包一定會被搶光的。

與很多店鋪比起來,這家麪包房算是相當“勤奮”了,每天早上不到8點就開門營業。當我風風火火地從市中心來到這家麪包店所在的巴黎第十區,店裡已經是人頭攢動,隊伍已經排到了麪包店外,看樣子很多都是國外的遊客慕名而來。一些人拿着手機興奮地記錄着激動的心情,一些人已經開始了拍照“打卡”模式。這是一家古老又現代的店鋪,據說1875年這家店鋪就已經存在了,裝修也保持了那時候的風格:淡藍色的牆壁與黑色的遮陽簾,浪漫中帶着些沉穩,巴洛克風格的彩繪玻璃書寫着那個時代的浮華與奢靡,牆壁與天花板上巨大的鏡子顯得氣勢十足,精緻的浮雕爲整個店鋪增添了幾分浪漫與優雅。說它現代則是因爲這家麪包店直到2002年纔開始營業,而店主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麪包師。

創意麪包店

店主名叫克里斯托夫·瓦塞爾,一直在時尚產業工作,烘焙麪包只是他童年時的愛好。不過,即使不是專業麪包師出身,他利用時尚產業豐富的工作經驗,也將這間麪包房經營得風生水起。首先就是在互聯網上的營銷活動,這家店鋪很早就開始在社交媒體上運營帳號,是巴黎麪包店中“粉絲”最多的店鋪之一,而且店主很會“放長線釣大魚”,宣傳方向主要偏向於國外市場,雖然短時間看不到效果,但是巴黎作爲旅遊城市,國外遊客早晚會來到這裡。這家麪包房的位置也非常講究,沿着馬塞路走到頭就是著名的聖·馬丁運河,坐在河畔,吃着剛剛出爐的精緻麪包,屬於巴黎的浪漫感覺一下子就涌上心頭。

本着“來都來了”的信念,我在店裡一下子買了不少麪包,一邊吃,一邊認真觀摩了一下,其實,這家麪包店也並非只靠營銷,在麪包製作上也是有“真功夫”的。店裡的招牌產品是“蝸牛麪包”,因麪包上一圈一圈的紋路像蝸牛殼一樣而得名。“蝸牛麪包”分爲“綠蝸牛”與“紅蝸牛”,分別加入了開心果和提子乾,作爲拳頭產品,幾乎一上架就會被搶購一空,在出爐的時候,店鋪中能聽到各種語言在喊“來了來了”。“蝸牛麪包”是“千層酥”質地的,剛烤出來的時候外面非常酥脆,裡面又十分軟,餡料放得非常多,每一口都能咬到開心果或者提子乾,微甜而且一點都不膩口,放到第二天再吃一樣很好吃。除了“蝸牛麪包”,這家店鋪還有很多品種值得推薦:奶酪餡餅就像超大號的蛋撻,酥脆的麪皮中間填滿了厚厚的奶酪,不光味道醇厚,還非常頂餓,吃一小塊就飽了;傳統的可頌和蝴蝶酥也相當有水平,至少能與巴黎不少歷史悠久的麪包店打成平手。

出於對面包的熱愛,店主每週會開設一個製作麪包的課程,親自教人制作麪包,還出了一本麪包食譜,讓全世界的麪包愛好者都可以在家制作店裡的特色麪包。當然,這家麪包店還有法國的文化標誌——法棍麪包。不過,著名的法棍麪包店很多,要想品嚐巴黎最好的法棍,還要跟着官方“指南”走。

以上內容節選自《世界博覽》第2期“飛越半個地球,只爲尋找一種味道”一文

掃碼訂閱

全年24期288元

文字 | 莉莉安

責任編輯 | 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