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宜春地 東偏一畫屏——江西省分宜縣院地共促科研轉化助推鄉村振興

(原標題:分得宜春地 東偏一畫屏——江西省分宜縣院地共促科研轉化助推鄉村振興)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李玉蘭 王洋 胡曉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傳庚

春風拂過,位於贛江支流袁河水畔的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處處風景宜人,“六分半山兩分田,半分水在縱橫間,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特徵更加明顯。古代文人曾在這裡留下詩句:“分得宜春地,東偏一畫屏。”

分宜縣轄區面積1389平方公里,人口34萬。多年來,分宜縣堅持實施“生態立縣”,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與分宜縣聯手推動“兩山理論”實踐,攜手並肩邁上科研轉化之路。

綠水青山變爲金山銀山的故事,在這裡得以生動敘述。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山下實驗林場的科研實驗林樹木茂盛,鬱鬱蔥蔥。 資料圖片

相向而行,科研轉化一拍即合

從北京出發,坐高鐵,乘汽車,來到分宜縣的大崗山,大約需要11個小時,可朝發夕至。以海拔1091.5米的大崗山主峰爲地標,方圓10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93%,是純天然的大氧吧。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和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亞林中心”)落戶大崗山,成爲我國中、北亞熱帶地區重要的林業科研中試基地,主要任務是組裝、配套科技成果,營造試驗林和示範林,開展以油茶、杉、鬆、竹等爲主的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良種繁育培育技術研究等。

四面環山的分宜縣鈐山鎮年珠村,有棟“專家樓”,每年不定期有人在這裡辦公。來自中國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學者們早出晚歸,用儀器觀察森林、用腳丈量大崗山、用筆記錄所得,一組組數據從這山溝溝裡飛往各地科研院所。

1988年,剛大學畢業的鐘秋平來到亞林中心,自此投入技術研發工作。“在第一代科研人員的帶領下,我走上了高產油茶科研之路。我們跑遍全國油茶產區,收集了855份種質資源,在分宜縣建立了873畝種質資源基因保存庫,選育出9個國家級良種。”如今,鍾秋平已是亞林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亞熱帶大崗山森林類國家長期科研基地”“亞熱帶林木種質資源庫”“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大崗山森林生態定位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華東分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多年來,一個個科研科普公共平臺在亞林中心陸續建成。

回首來時路,亞林中心黨委書記張殿鬆說:“我們先後承擔和參與國家科技攻關(支撐)計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計劃、國際合作等項目339項,取得科技成果17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引進喬木、灌木樹種98科270屬1100餘種,收集種質資源3萬餘份、1.6萬餘畝,營建科研試驗林、示範林6萬餘畝。”

近年來,作爲林業科研中試基地,亞林中心把“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化爲行動指南,積極與地方聯手,實施集成創新、示範推廣、院地融合。

一拍即合,相向而行。“我縣於2016年與亞林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林業生態建設、高產油茶建設、林下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生態立縣’有了家門口的科技支撐。”分宜縣林業局原局長歐陽根生介紹。

2022年5月,當地從市級層面專門出臺《新餘市支持亞林中心高質量發展三十條措施》,進一步推動亞林中心聚焦和服務國家戰略,對接區域重大發展需求,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院地之間,真正實現了“一家人、一條心、一件事”。

博士團隊在開展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實驗。資料圖片

共建博士工作室,科研技術落地生根

如何把亞林中心的科研技術落戶到分宜縣?搭實平臺載體成爲院地共識,四個“博士工作室”陸續成立。

2019年,第一個“博士扶貧工作室”在分宜縣鈐山鎮成立。由鍾秋平博士帶領的14人“博士扶貧團”,助推當地實現脫貧奔小康。

亞林中心曾成功研製油茶基質育苗技術,將油茶網袋基質苗木生產能力由原來的幾萬株提高到1000多萬株。

“首先是教技術,因爲嫁接育苗技術性較強,掌握技術後成活率可以從20%提高到80%。”鍾秋平團隊採取“一對一、一幫多”模式,開設培訓、現場指導,逐步實現以點帶面。

用好這個平臺,加快輻射帶動。一邊是亞林中心“長林53號、長林40號、長林4號”油茶入選全國油茶主推品種,建立4個油茶採穗圃、10個定點育苗單位,輻射16個適生省區;一邊是分宜縣同步推進高產油茶種植“十萬畝計劃”,加快規模化繁育。由此,分宜縣獲評“全國現代農業高產油茶示範縣”,鞏固脫貧成果有了主打產業的實力支撐。

2020年,第二個“中藥材博士工作室”在分宜縣一家科技公司成立,以博士厲月橋領銜的中藥材創新團隊,致力於推動地方中藥材種植打開新局面;

2021年,第三個“木姜葉柯產業博士工作室”在分宜縣洞村鄉南村成立。由博士厲月橋帶領的5名科研技術骨幹,重點研究木姜葉柯優良種苗繁育、高效栽培和高值化利用,爲當地甜茶栽種、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2022年,第四個“苧麻產業博士工作室”在分宜縣雙林鎮成立。由博士姚甲寶領銜的6人博士團隊,着力破解苧麻產業鏈上游技術瓶頸問題,推動苧麻產業高質量發展……

被稱爲“中國草”的苧麻,在分宜縣種植歷史悠久,發展到現在,有種麻農戶上萬戶,種植面積3萬餘畝,紡織類企業9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家,每年微生物脫膠精幹麻生產能力1.5萬噸、麻紡混紡紗生產能力5000噸、機織苧麻紗生產能力1000噸,年加工夏布85萬匹、生產夏布牀上用品150萬件、染色印花服裝時尚面料達7000萬米,佔全國總產量的1/3,生產的夏布90%以上出口韓國、日本等。

在雙林鎮苧麻田地裡,博士們或和麻農交談,瞭解他們苧麻種植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或就地收集苧麻種質資源,帶回實驗室整理保存和研究,開展多用途苧麻種質選育。

“麻葉可飼用、食用和藥用,麻根可藥用、食用,麻骨可造紙、製糖、釀酒和生產纖維板,麻殼可提取短纖維、生產麻地膜等,我們着力針對‘一麻多用’開展研究,把單一的紡織原料生產轉變爲全株的綜合利用,進而提高農民收入。”姚甲寶的胸中已有藍圖。

科研人員探討木姜葉柯的成花機理問題。資料圖片

培養“土專家”,富民又強村

在分宜縣的田野上,身穿白大褂的博士與身穿各色工作服的“土專家”三五成羣,成爲綠色風景的亮眼點綴。

科研轉化帶動產業發展,亞林中心博士團帶出了一批“土專家”。

高產油茶產業冒出的“土專家”最多。身爲長埠油茶協會會長的張青山,率先成長爲“土專家”,掌握了嫁接、培土、搭棚等技術,帶領100多位會員不斷學以致用。

自從鍾秋平與鈐山鎮防裡村村民歐陽國智成爲“師徒”之後,當地高產油茶種植的選地整地、苗木選用、栽植撫育等各環節,都有他們的身影。多年來的教與學、學與教,以歐陽國智爲代表的14名油茶育苗“土專家”脫穎而出。

“這些年,在‘土專家’的示範帶動下,我村70%的村民都在從事油茶育苗產業,年人均增收萬元以上。”防裡村黨支部書記歐陽七根介紹。村裡成立了高產油茶育苗專業合作社,農戶可以選擇自己種植或入股分紅,形成了“技術幫扶+土專家+產業+勞務”的模式。在分宜鎮洞源村,“土專家”吳晚生的400畝高產油茶,連續10年產量遞增,預計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十三五”以來,江西省加快實施“中醫藥強省”戰略,分宜縣洋江鎮巷口村村民郭紹勇抓住這一契機,於8年前成立農業科技公司,建立了16箇中藥材種植基地,生產的中藥材行銷全國20多個藥廠,打造成集野生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爲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龍頭企業。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幫扶和科研支撐,這在中藥材種植領域更顯突出。“在專業博士們的指導下,我想早日實現鹿茸草的大規模種植,帶領更多農戶走向富裕之路。”郭紹勇信心滿滿。

王雨生是苧麻產業的“土專家”代表之一。這位分宜夏布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一直以來行走在田間地頭,宣傳推廣亞林中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樣機和成套技術,運用“自定心劈麻組合刀具”“偏心夾麻機構”和“折麻反拉機構”等,幫助麻農提高苧麻剝麻生產效率,實現了苧麻剝麻削皮機械化作業。

亞林中心與分宜縣攜手合作,科研轉化領域迸發出勃勃生機,富民產業如日東昇。

在亞林中心助力下,分宜縣入選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項目縣,着力探索“林長制+森林可持續經營”新機制,以國有林場爲重點進行中幼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等,建立起多功能、近自然、高生產力的森林生態體系。

同時,分宜縣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爲主線、森林撫育經營爲重點,通過“調密度、優結構”達到了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目標。這不僅實現了林地增產、林農增收、生態增綠,還與紅色教育、森林經營、林業研學宣教、林業產業等相結合,有力建設起科技支撐能力強、輻射帶動效果好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驗示範基地,9家企業升格爲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今天的千年古縣分宜,科研轉化的步履不停歇。羣衆相信並期盼,科研單位與地方“一家人、一條心、一件事”的故事,能一直書寫下去。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