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天津加快建設“雙中心”城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以嶄新姿態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將消費提質擴容作爲擴大內需、引領增長的重要引擎,精心打造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另一方面,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買全國、賣全國”“買全球、賣全球”功能,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作爲我國北方重要商埠,天津立足環渤海、輻射“三北”地區,連接東北亞、面向太平洋,區位優勢獨特。“雙中心”建設讓天津內外貿發展明顯提速,“走出去”和“引進來”蹄疾步穩,在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中不斷煥發新活力。

內貿提質升級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商貿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度持續增強,商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10%,佔全市服務業比重超15%,對GDP增長貢獻率達12%,居服務業各行業之首。

10年來,天津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網上零售額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建成大悅城、天河城、萬象城等87個大型商業載體,商業面積820萬平方米,打造和平路商業街、古文化街、意式風情區等38條繁華的商業街區,彰顯城市時尚活力;津門夜間經濟快速發展,累計建成夜市街區20餘個,300個特色深夜食堂,700個24小時便利店、1000個酒吧;天津批發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心、一環、十一集羣”佈局,交易額超億元的交易市場達46個,建材、汽車、農產品等行業形成超百億元市場6個;冷鏈物流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現有冷庫容量超150萬噸,位居全國第5位,萬噸級以上的大型冷庫佔86%,人均冷庫保有量約905公斤,位列全國第二。

津門消費提質擴容注重以民爲本,目前已累計興建標準化菜市場324個,打造30個社區商業中心、國家鑽級酒家91個、1400個便民超市等便民網點,中心城區早餐網點超過6000家,基本實現便民服務功能全覆蓋。

天津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孫劍楠介紹,目前,天津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114項任務已全面啓動,聚焦消費地標建設7大領域(金街、五大道、意風區、佛羅倫薩小鎮、老城廂—古文化街、大運河公園、濱海親海旅遊),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承載區。

外貿結構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跨境電商呈蓬勃發展之勢,尤其是2015年天津成爲國家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以來,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呈倍增態勢,複合年均增長達2.67倍。截至目前,天津在境外佈局海外倉超過40個。

10年來,天津市進出口總額不斷躍上新臺階。截至2021年底,天津市進出口實際企業數量爲1.1萬家,較2012年增長31.8%;貨物貿易進出口額1325.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7.4%,位列全國第9位;202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實現203.5億美元,按可比數據統計,較2018年增長12.5%。

天津對外貿易結構不斷優化。10年來,天津市內資企業出口加快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迅速成長,成爲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出口佔比由2012年的17%提高到2021年的37.8%,提升20.8個百分點;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的一般貿易快速發展,出口佔比由2012年的48.1%提升到2021年的56.3%,提升8.2個百分點。

天津出口市場更加多元。新興市場規模日益擴大,佔天津市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43.8%提升到2021年的52.8%,其中,東盟成爲天津市主要出口市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達1288.9億美元,佔天津市出口比重達33.3%。

天津貿易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4個綜合保稅區功能不斷升級,實現加工製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測維修和銷售服務五大功能全面落地;建設國家級進口貿易創新示範區,構建集商品進口、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展示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貿易服務鏈,持續增強進口集散功能;積極探索供應鏈金融,打造進口特色商品集散地,飛機、汽車、肉類、乳品、大豆、水產品、食用油在天津口岸進口量居全國前列;促進貿易產業融合,獲批了汽車及零部件、石油裝備、海工裝備等9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天津還依託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努力打造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逐步邁向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其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保持對出口的支撐作用,2021年天津市出口機電產品2366.6億美元,佔天津市出口比重61.1%;出口高新技術產品950.4億美元,佔天津市出口比重24.5%,天津市累計培育國際自主品牌達86個。

作爲連接第二、第三產業的服務貿易新業態,天津保稅維修再製造行業亮點頻現,2021年實現進出口貨值157億元,同比增長72%。

天津港保稅區自貿工作局副局長王達煒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港保稅區依託轄區內製造業基礎,發揮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的作用,全力推進保稅維修再製造產業發展。

目前,天津港保稅區與東疆片區、中心商務片區聯合打造涵蓋保稅維修再製造、融資租賃、國際保理在內的產業集羣,形成包括製造、銷售、融資租賃、保理、維修再製造、二手交易(市場)在內的全生命週期產業鏈。

開放平臺拓展

如今,天津緊緊圍繞加快打造國際消費和區域商貿“雙中心”城市建設,積極融入全球發展大潮。從吞吐量與日俱增的天津港,到區域發展新引擎的濱海新區,再到功能日益完備的諸多口岸,一個個高能級開放平臺的崛起,爲天津帶來更多“引進來”“走出去”的契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實際使用外資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6.7%。截至2021年底,累計有26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津投資。2017年至2021年,天津市設立境外企業機構529家,中方對外投資額109.6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265.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73.6億美元。

天津口岸承載能力不斷增強,新增貨物通過能力9250萬噸、集裝箱通過能力256萬標箱、滾裝汽車通過能力10萬輛、旅客通過能力42萬人次,同時積極拓展服務“三北”的內陸物流營銷網絡,建成以“北、中、南”三線爲軸心、10大區域總部爲節點、120家“陽光物流”直營店和加盟店爲載體,服務14個省(區、市)的內陸物流營銷網絡體系。

通過推廣進口“船邊直提”、出口“抵港直裝”模式,天津進口集裝箱直提率超20%,出口集裝箱自運抵碼頭到裝船時間小於24小時比例超12%。2021年,天津口岸出口整體通關時間0.74小時,位於全國各主要沿海省市第一;進口整體通關時間34.93小時,位於全國各主要沿海省市第三。天津市跨境貿易指標排名在全國41個主要城市位居第3位,在全國80個城市和18個國家級新區中位居第5位,被評爲該指標的標杆城市。2021年,天津口岸榮獲全國十大海運集裝箱口岸營商環境測評最高星級。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商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