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如何賺風口的錢?跟風挖金子,不如賣鏟子
文 | 馮侖(微信公衆號 | 馮侖風馬牛)
經常有人討論:當一門生意特別火的時候,就是在「風口」上的時候,要不要湊個熱鬧?
我覺得最好不要。你真正要做什麼?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競爭能力、願景、喜好去做擅長的事,而不應該盲目地去跟風。因爲大家都擠進去的時候,競爭會變得非常激烈,不僅機會變少,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相反,如果你在熱鬧的生意或者說風口的周邊找機會,沒準兒賺錢的機會反而比較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美國淘金往事
這就讓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美國淘金熱的時候在舊金山的故事。由於美國西部艱苦的條件,很多人死在了淘金中,剩下的許多人也由於金礦之間的競爭並沒有賺到太多錢,但是當地提供各種生活、生產服務的人,比如賣食品和水的、提供住宿的,賣挖金礦的鏟子的,卻因爲需求大增,賺到了很多錢。
1848年,美國舊金山的一名叫做詹姆斯·馬歇爾的木匠建造鋸木廠時,在推動水車的水流中發現了黃金,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全世界的淘金熱。意大利人、巴西人、西班牙人、華人紛紛涌入,舊金山居民從1847年的500人,增加到1870年的15萬。
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第一家牛仔褲企業。1847年,德國人李維·斯特勞斯來到舊金山,以賣帆布爲生,後來他發現當地礦工十分需要一種質地堅韌的褲子,他把原來造帳幕的帆布造了一批褲子賣給當地的礦工,而後十分成功。李維·斯特勞斯眼見成績理想,就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主力生產牛仔褲。
牛仔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從美國流行到全世界,併成爲了全球各地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時裝。李維·斯特勞斯也因此被稱之爲美國牛仔褲之父,而他創辦的這家公司就是美國著名的服裝品牌李維斯。
在淘金熱期間,還有一個叫米爾斯的人也來到了舊金山。然而米爾斯到了舊金山之後沒有采挖過一克黃金。相反,他向淘金者們出售鏟子等工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後又開了一家銀行,供淘金者們存儲獲得的利益。之後在他的幫助下,加利福尼亞銀行在舊金山開業。其後很多年,加利福尼亞銀行一直是該州最大的銀行。
作爲一名淘金者,米爾斯從來沒有淘過金,但他抓住了淘金熱的浪潮,利用其周邊的機會迅速成爲那裡最富有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淘金者都沒有發財,許多人甚至還家敗人亡,包括最早發現黃金的馬歇爾也沒有在淘金熱當中發財,後來身無分文在一個簡陋的房子中去世。
另外還有一個事,我們去斯坦福大學,只知道這個學校不錯,但是忘了一點:學校的創建人斯坦福夫婦,他們也是在淘金熱的過程中,做周邊的生意賺到的錢。最後捐掉這筆錢,以他兒子的名字創辦了這個學校。
「賣鏟子」生意的優勢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些情況?也有一些解釋,叫媒體效應。
所謂的媒體效應就是指因爲宣傳,全社會都認爲這個行業特別能賺錢。你想象一下,挖到的沙土用水洗一下就能撿到一勺子金,多麼的誘人。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員、資本都涌入到這個行業中。但是大量涌入的人羣很難建立比別人特別的優勢,任何人做的事情,大家如果都一樣,突然增加了很多人來競爭,產品又是同質化的,那麼你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壓低自己的產品價值、勞動價格以及供應商的價格,這樣就導致了過分地競爭,其實賺不到錢。
相反對於那些提供鏟子、牛仔褲的人來說,他們做的事沒有什麼媒體效應,沒有人會報導說,生產一把鏟子能賺好多錢,也沒有人會宣傳賣牛仔褲會發大財,就算寫了也沒人看,他們做的事太普通,導致沒有什麼人加入。
於是賣牛仔褲、賣鏟子的人,就在平靜的過程中,在沒有很大競爭的情況下,緩慢地但確實有效地積累了自己的優勢和財富。
所以,當一門生意變得十分火熱,彷彿人人都能從中挖到「黃金」的時候,最好去找一些周邊的沒那麼多人注意的,類似於賣鏟子、賣牛仔褲的那些行業,躲開巨量的競爭,提供相對優質的服務,這樣的話賺錢反而更有贏的機會,更有長期發展的可能。
注:本文內容節選自音頻節目「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