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空氣,這麼“賣”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在福建廣大林區,“賣空氣”是時髦事。這裡的“賣空氣”,指的就是林業碳匯交易。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林業碳匯,就是利用這一技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由此增加的碳匯量經覈定後,可按照相關規則參與市場交易。

近年來,福建大力推進林業碳匯開發,交易規模居全國前列,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拓了新渠道。近日,福建省林業局出臺《福建省林業碳匯專項發展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省鞏固提升林業碳匯能力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按照規劃,到2030年,全省森林植被碳儲量將達到5.12億噸,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更加健全,碳匯效益穩步提升。

如何固得更多?

保碳、增匯、減排

要“賣空氣”,自然要有足夠的空氣——碳匯量。

福建是全國最“綠”省份,全省森林覆蓋率65.12%,居全國首位,森林植被碳儲量超4億噸。發展林業碳匯,首先要保碳,讓這些被固定在森林植被、森林土壤等載體中的二氧化碳儘可能少流失。規劃提出,從加強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生態林天然林保護、溼地保護、森林災害防控、林木採伐管理等方面,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合力。

在保存量的基礎上,提增量。

福建森林覆蓋率已達高位,還有增長空間嗎?答案是肯定的。福建森林覆蓋率雖然高,但也存在樹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不高等問題,單位面積蓄積量還有增長空間。也就是說,福建廣袤森林的碳匯潛力還未得到充分開發。解決之道是開展科學造林綠化,從偏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並重轉變,輔之以更科學的森林經營手段,打造高固碳林。

圍繞“擴面提質穩步增匯”,規劃打出了組合拳——

在科學造林更新方面,優先選用高固碳鄉土樹種,確保各類跡地及時更新;優化樹種結構,着力培育復層混交異齡林。在加強森林經營方面,對商品林重點開展中幼林撫育,對生態公益林重點開展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修復;對林分密度過大、純林佔比高、林木長勢弱的人工林科學採取撫育間伐、補植改造、更新改造等措施;在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方面,通過補植、撫育、結構調整與更替以及綜合改造等措施,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在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方面,全面推進水土流失及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推廣生態採伐和人工重點商品林地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模式。

事實上,圍繞“如何讓森林更固碳”,福建一直在探索。2022年,福建省林業局在全省20個縣(市、區)和國有林場開展林業碳中和試點,探索以增加碳匯爲目的的高固碳營造林模式。兩年間,20個試點共建成碳中和林102.6萬畝,預估新增碳匯量132.1萬噸,其中,高固碳森林經營、造林示範片4.7萬畝。試點單位上杭白砂國有林場的杉木成過熟林,通過實施高固碳森林經營,每畝年新增碳匯量2.7噸,是一般林分的3倍。

要保、要增,還要減。規劃提出,通過引導木竹產業節能降碳、拓展木竹產品應用儲碳、發展綠色生物質能源、促進林業低碳管理等方式,加快綠色發展,減少碳排放。

如何量得更準?

摸清家底,統一標準

“賣空氣”,必須知根知底——一片林子到底固定了多少二氧化碳?哪些是可以交易的?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

早在2013年,福建林業部門便開展了全省林業碳匯專項調查,初步構建了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但在實踐中,各地應用的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方法並不統一。

在福建,林業碳匯交易可分爲場內和場外兩大類型。前者依託福建碳市場交易,採用的是福建林業碳匯(FFCER)項目方法學;後者則基於各地自主開發的林業碳匯產品,有着各自不同的碳匯計量監測標準,代表產品是三明林業碳票、南平“一元碳匯”,還有新近問世的福州“福碳”。

“由於計量監測標準不統一,許多產品只能侷限於本地交易,難以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福建省林業局業務負責人說,目前,福建的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還不夠完善,市縣層級未形成系統的碳匯覈算評價方法與監測架構,符合福建實際的林業碳匯計量模型及參數體系建設有待突破。

對此,規劃提出要完善計量監測體系:制定統一標準,建設單木、樣地、林分、區域、省級等多尺度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完善林業碳匯計量方法,建立全省優勢喬木、竹類樹種、灌木樹種、主要經濟樹種,以及主要溼地類型的碳計量模型;應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手段,建設林業碳匯智慧管理平臺,促進碳匯資源和碳匯項目信息統一管理。

據悉,由福建省林業局組織編制的《福建碳中和林認定及其碳匯計量監測方法》,日前已通過專家評審。該方案的創新之處在於,吸收了林業碳票、“一元碳匯”等地方性林業碳匯項目的經驗,旨在構建全省統一的林業碳匯標準,引導各地規範開發林業碳中和項目。

如何賣得更好?

拓展價值實現渠道

摸清家底後,更關鍵的是交易變現,真正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福建林業碳匯交易始於2016年。當年,福建碳市場鳴鑼開市,福建林業碳匯(FFCER)是其中三大交易標的之一。按照相關規則,主管部門每年爲重點控排企業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額。如果年度實際碳排量超過了配額,控排企業就必須通過碳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多餘的配額填補缺口,或購買福建林業碳匯(FFCER)等碳信用,來抵消碳排放量。截至目前,通過福建碳市場完成交易和再交易的福建林業碳匯(FFCER)412.86萬噸、6484.29萬元,規模居全國前列。

但整體而言,由於碳配額分配較爲寬鬆等原因,林業碳匯在場內市場面臨着需求有限、流動性不強、價格不高等問題。因此,去場外買空氣,成爲激活林業碳匯市場流動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實踐中,福建探索出了“林業碳匯+”模式。比如,“+中和活動”,鼓勵大型活動主辦方購買林業碳匯,抵消活動產生的碳排量;“+鄉村振興”,南平、三明等地面向村集體和林農,創新開發“一元碳匯”、林業碳票等區域性林業碳匯產品,收益反哺鄉村發展;“+生態司法”,在辦理生態環境刑事案件中,鼓勵被告人自願購買林業碳匯產品,承擔碳匯損失賠償責任;“+綠色金融”,推出碳匯貸、碳匯保險等金融產品。

此次規劃,在吸收上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探索建設立足福建、面向全國,以多類型林業碳匯爲主要對象的交易和服務中心,開展區域性林業碳匯交易,鼓勵林業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此外,規劃還提出建立區域碳普惠交易機制,建設面向全社會的碳中和碳匯開發應用市場,將未納入碳市場的林業碳匯納入普惠範疇,引導公衆、企業等通過購買相關產品消除碳足跡;創新林業碳匯橫向補償機制,引導高碳排放地區向碳匯功能地區購買碳排放指標和林業碳匯產品,同時探索林業碳匯縱向補償機制,調動各級政府鞏固提升林業碳匯能力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