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的大模型,只做百億級,這是爲啥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丁廣勝

CEO永遠是最後一個知道公司倒閉的人。

這句話來自傑克·韋爾奇,他被稱爲全球第一CEO。傅盛引用表達人工智能變革的關鍵在“一把手”。

順着這個思路,傅盛希望帶着獵戶星空,在大模型時代,找到“Think Different”,服務CEO們。

他說卷的思維模式是Think Better,創新的思維是Think Different,找到不同,是他給大模型定下的路徑。

爲了教會“一把手”用好大模型,傅盛用了兩個小時,從科技史講起,高聲呼喊着:

超越OpenAI的機會一定來自大模型應用公司!未來,董事會應該考覈CEO使用AI的時長!

不做千億級大模型,百億就能用好用

傅盛希望揭穿OpenAI的“陽謀”。

“做出自己的千億大模型,就一定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嗎?如果技術沒有和產品、應用形成閉環,再多技術投入都不能形成壁壘。”

傅盛分析,現在大模型之路主流的模式,是砸錢預訓練千億級模型,微調,然後尋找應用場景。而獵戶星空AI大模型創新以Think Different思維邏輯,在已知應用場景後,再微調,然後尋找合適的模型。

“千億大模型過半凋零,私有化百億大模型百花盛開。”他作出判斷。

所以,獵戶星空的戰法,就是聚焦百億大模型,主打夠用,然後拼場景。

行業慣例,先看跑分。

傅盛說獵戶星空的跑分是“素質教育”,堅決不刷題,真真實實。並且已經達到了媲美千億大模型的能力。

具體來看,獵戶星空大模型Orion-14B,有140億參數規模,Orion-14B模型在一個龐大且多樣化的數據集上進行訓練,數據集規模達到了2.5萬億token。

這一規模不僅覆蓋了常見語言,還涵蓋了專業術語和特定領域知識,確保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多種語境下的文本。

Orion-14B在MMLU、C-Eval、CMMLU、GAOKAO、BBH等第三方測試集上,均爲同級別模型SOTA。

140億參數,以小博大。第三方OpenCompass綜合測評總分中,700億以下參數基座模型中文數據集排名第一。

實現長文本中“大海撈針”,最長可支持320K token 超長文本,一次性讀入一本小說。在三十萬文字中任意位置隨機隱藏關鍵信息,對模型進行提問,結果正確。

與此同時,通過AWQ Q4量化技術,模型大小減少70%,推理速度提升30%,可在千元級顯卡可以流暢運行,在NVIDIA RTX 3060顯卡實測,推理速度31 token/s (約每秒50漢字)。

千元級顯卡運行,這在希望儘快利用大模型降本增效的企業面前,非常有吸引力。

傅盛希望自己的業務先用起來,在機器人業務做得比較好的日韓市場,有了大模型的改造,要把人機對話“智障”的痛點給補上。從發佈的評測結果來看,日文爲JNLI等8項評測集平均得分;韓文爲COPA等4項評測集平均得分;中文英文爲OpenCompass對應語言評測集平均得分。

這還不夠,傅盛除了證明百億級“能用”,還需要證明“好用”。

他的思路是,打磨兩個方向,檢索增強生成(RAG)和Agent。

即所有基於大模型搭建好的應用,想要獲取實時數據,都需要建立在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之上,RAG能力微調模型 (Orion-14B-RAG)使企業能夠快速整合自身知識庫,構建定製化的應用。

換句話說,獵戶星空通過針對知識邊界控制、問答對生成、幻覺控制、結構化數據提取等能力進行專項微調,要使之成爲最適合開發RAG應用的底座模型。

除了RAG,大模型應用可能拓寬的另一條重要路徑,便是Agent。傅盛說,獵戶星空大模型的Agent應用所需的五項能力包括意圖識別、首輪抽參、多輪抽參、缺槽反問、插件調用,都已經接近了GPT-4的水平。

大模型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第三個科學奇蹟年

產品之外,傅盛講述了他的思考過程。

傅盛講道,2023是人類歷史的第三個科學奇蹟年,第一次是1666年,牛頓開闢光學,創立微積分推導出引力公式,第二次是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質能方程等四篇論文,第三次就是現在,2023年,GPT引領AI浪潮,技術的底層範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底層範式正在改變,智能和技術“涌現”,新的創新機遇開啓”,傅盛提到,AI將帶來整合社會的底層重構,只靠勤奮,沒有辦法讓自己NB起來,同質化的勤奮只會更卷,不同的道路纔可能勝出。

“卷的思維模式是Think Better,創新的思維是 Think Different”,他認爲,Think Different是創新的不二法門。

傅盛對ChatCPT出現的時刻記憶猶新,那天是2022年11月30日,他當時正在美國,ChatCPT橫空出世,震驚世界,AI進入2.0時代,徹底開啓生產力革命。

當這一切發生,傅盛不停思考,什麼纔是屬於自己的Think Different,在千家萬戶都做大模型的時候,他就在想,訓練千億大模型是必須的嗎?訓練千億大模型本質上是資本的投入,一次訓練,上千萬美金,數月週期,是不是值得?

他沒有聽團隊的勸說,最關心的點依舊放在瞭如何做場景落地。

超越OpenAI的機會來自大模型應用公司

傅盛和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有過一個爭論,爭論的核心在於,大模型到底是不是創業者的機會。

傅盛堅定的認爲,硅谷已經有了人工智能應用一條街,這是屬於應用的時代,屬於創業者的機會,每個人都應該乘勢而上。

他還給出路徑,把企業用AI總結成三個段位:

第一,青銅,大家都要用。考察每個人用大模型的問句時長,每天用多少句話不達標,但發現這個更適合做文案的公司。

第二, 黃金,例如公司有一個行政文檔,員工守則、請假條例,把它灌到大模型裡,問它來公司一年,想請三天假是否可以,或者明天要出差去太原,根據公司的差旅標準,可以報銷多少錢的住宿,這一類就是今天被行業內廣泛提的“數字員工”。

第三,王者,企業全過程的經營數據由AI參與,使得AI可以直接給你提經營決策,比如今天該不該發佈一個產品,哪些費用可以被減少,哪一個地方的工作需要加強。企業最大的成本不是用工成本,而是經營錯誤的成本,所以企業要想真正用好AI,應該是全流程、全數據化,完成“數字老闆”,這件事情必須做到真正的流程重構。

傅盛的結論斬釘截鐵,超越OpenAI的機會一定來自應用創業者!

本文系本站科技原創報道,更多新聞資訊和深度解析,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