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枇杷: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富民故事

新華社福州5月6日電 題:莆田枇杷: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富民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  “今年雨水比較多,爲了保證枇杷果實的品質和甜度,我們在兩場雨的間隙搶收鮮果。”日前,記者來到雲霧繚繞的福建莆田仙遊縣書峰鄉,在一處枇杷果園中,看到果農林良清正在忙碌。一粒粒黃澄澄的枇杷被他小心採下,碼放在筐中。  61歲的林良清種了30餘年的枇杷,目前他有7畝果園,300餘棵枇杷果樹。他笑着告訴記者:“這幾年書峰枇杷的市場價格一直不錯,今年我種植的‘早鍾6號’品種收購價每斤12元,還沒采摘完成就已被全部預訂了。”  書峰鄉鄉長李雙忠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枇杷種植逐漸發展爲書峰鄉最重要的產業。經過近年來組建合作社、引入白肉枇杷等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等,果農們實現了在果園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逐年增產增收。  莆田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莆田枇杷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23年全市枇杷種植面積12.19萬畝,年產量7.19萬噸,產值8.28億元。但是,由於枇杷鮮果不耐保存,往年在3月中旬到5月初的鮮果集中採摘期過後,莆田枇杷就進入了長達大半年的“空檔期”。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卻發現“無果可嘗”。  爲了留住這一抹“春天的清甜”,近年來,莆田不斷拉長枇杷加工產業鏈,除了枇杷鮮果外,還推出枇杷罐頭、枇杷花茶、枇杷果脯等產品,把“一顆枇杷”的產業鏈越做越長,帶動更多果農增收致富。  在莆田市城廂區恆星食品廠,記者看到工人們正熟練地將鮮枇杷洗淨後燙水,然後剝皮去核,黃澄澄的枇杷果肉甚是誘人,加入白糖蒸煮灌裝後,便成了枇杷罐頭。  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返鄉創業青年卓少華說,枇杷採摘季,也是他最忙的時候。他正忙着收購鮮果,並送往當地的幾家加工企業製作成枇杷罐頭。  “加工後的枇杷罐頭很好地保存了枇杷的獨特風味,讓消費者可以不分季節品嚐到新鮮枇杷的口感,實現了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轉變。”卓少華說。  隨着更多枇杷延伸產品的研發,“變廢爲寶”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以往果農定期修剪的枇杷葉、枇杷花都直接用來堆肥。如今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專門收購新鮮枇杷花和枇杷葉,用於生產枇杷葉茶、枇杷膏等。”書峰鄉書峰村幹部林建耀說,一斤新鮮枇杷葉平均收購價在2元左右,僅這一項,就爲村裡的果農年平均增收3000餘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