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新市民 普惠金融點燃生活消費“煙火氣”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近年來,隨着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新市民成爲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新市民所需的金融服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工作。如何撬動金融機構發力業務創新,爲新市民提供“小確幸”的服務,成爲業界關注的話題。

“由於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全、有效抵質押物不足,消費需求小而散,傳統金融服務渠道難以覆蓋,無法滿足新市民羣體的金融需求。”日前發佈的《全國城市新市民數字金融服務指數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新市民在獲取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爲機構風險控制而難以進行差異化篩選,被阻擋於服務範圍之外。

圍繞《報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健華表示,新市民羣體人數衆多,且需求潛力巨大,但目前市場上還缺乏足夠的數據來全面刻畫其金融服務狀況。同時,服務新市民也代表了目前以商業銀行爲代表的金融機構,探索和實踐普惠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

業界人士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要主動發現、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金融產品,以新市民金融服務破題,點燃生活消費“煙火氣”。

今年以來,新市民羣體成爲了金融機構的增量客羣,加大了產品研發和服務創新的力度。重慶等地出臺了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樂業實施細則,讓金融成爲新市民融入新生活的後盾。

“消費金融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存量經營時代。”中信消金董事長李如東表示,行業發展更加註重場景化的精準服務、更加註重數字化的智能風控、更加註重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更加註重規範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我們通過‘有期貸’等金融服務,圍繞數智驅動的發展模式,強化數字化風控和精細化運營,助力促進擴大消費。”

“金融機構要深化運用大模型等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的觸達度、實惠度、便利度和信用度。在假日節點,推動促消費活動高效觸達用戶。”上述業界人士說,要重視對新市民金融服務合法權益的保護,將其嵌入到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各環節、全流程,提升金融服務新市民的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