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立法院爲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劃法三大法案,上演朝野大亂鬥,最後藍白席次優勢下,仍三讀過關。(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廿日用超過十六小時的漫長議事時間,於午夜完成選罷法、憲訴法及財劃法等三大法案之修正三讀。該三大法案系在行政院不提任何修正對案、執政黨一路杯葛議事程序、協商亦不談條文只在干擾的言不及義,甚至在立法院二讀會於午夜破窗而入佔領主席臺、防堵議場出入口,讓議事不能進行的惡劣立法環境中完成立法。
過程雖然艱難,但在野的藍白二黨仍排除干擾,以多數通過修正案。通過後綠營媒體透露行政的府院將以「最大的民主最後力量因應」,並言行政院長可能不副署法案、聲請覆議,或釋憲及急速處理,使上揭修正案不得生效施行。對於上開悖離民主程序的政治語言,實有就法論法澄清的必要。
以行政院長不副署法案公佈施行言之,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佈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質言之,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法律案,除非提出覆議案外,必須在移送後十日內由總統公佈法律案並由閣揆副署,否則即自動生效,絕非閣揆不副署或總統不予公佈即胎死腹中。行政院長如不副署,即須提出覆議案,始符合現行憲法機制。
憲訴法的修正,乍看似限制憲法法庭的訴訟裁判作爲,但就民主正當性而言卻是必要的「校正迴歸」。蓋憲政制度務必審慎將事,如不提高門檻,動輒以「違憲」阻撓立法,即是破毀憲政主義。今修法後,行政部門務必慎思熟慮,在不違揹人權和民主的框架下訂定必要的完妥執行機制;尤其總統亦可在專業爲上的基本思維下,提出最能貫徹憲政主義的法政學者出任大法官,以符合民主法治國家要求。
至於財劃法之修正,連日來綠媒以財政部「缺乏實體正義」的統計資料抹黑修正案。比如,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是回覆以往的六比四比例(實質是六十四比卅六)。這在一般民主國家,尤其力行地方自治的國家,應是比較理性的機制設計。此次修正主要是本該屬地方稅的營業稅,由國稅的全數充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因而實質成爲地方「自有財源」,達致地方財政的改善。有媒體竟說連江縣本只有七億竟增至卅三億,卻不說連江縣一年的預算多達五十七億,現在變成只要中央補助廿四億,而不是補助五十億之具有「自主性」。
至於說高雄、臺南二市增加幅度較低,此種說法僅屬「片面之辭」,並未說明過去利用大幅補助款導致水平分配不均的謬誤。比較合理的作法應在新財劃法的架構下,重新修改規範各縣市申請補助的法規命令。就當下試算增加三七五三億的地方財源言之,應徹底校正迴歸中央與地方理性的財政分配機制。基於此次修正經驗,朝野皆應全盤檢討現有財政收支機制,「中央集權又集錢」的集權體制,已非長治久安的可行機制。
修改選罷法,是將罷免列爲高門檻機制,以排除任何意氣用事的政治爭鬥,使民主程序趨於理性。憲訴法之修改,主要在提醒總統嗣後提名公職人選,應注意其專業能力;尤其國內法政人才輩出,忠於憲法纔是總統提名大法官的唯一基準;任何悖離專業考量的政治任命,皆是自取其辱的政治思維。至於財劃法之修正,如比較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的財政部版草案,殆多相仿,恣意污衊和延宕執行實無法治正當性。
波波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