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臺籍教授:大學應帶領學生思考「未來是什麼」

香港科技大學臺籍教授王幼行(香港科大提供)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臺籍教授王幼行,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是香港科大,他推崇港科大的研究氛圍,認爲這是一所會帶領學生思考「未來是什麼」的大學,讓學生成爲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人才。

王幼行在臺灣讀完建中和臺大學士、碩士之後,負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取得博士,便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一教就是20多年,多次獲得美國、香港和臺灣獎項。他在校內也是異常忙碌,除了參與大學部與研究所教學、擔任副系主任、還曾是宿舍舍監(港校採取類似英國的住宿制)。

王幼行表示,教學、研究跟行政服務,雖是不同的三件事,說到底都是爲了改善學生生活,從身心靈讓學生一生受用;受過工程師訓練、遇事會想到「如何解決問題」,會讓他做事更有效率。

王幼行兩度獲得學院的教學卓越獎,有一段時間流行open lab,他還帶學生研究物聯網、大數據、AI deep learning等,也曾帶隊回臺灣裝設監測山體滑坡的傳感器。香港科大設有多種機制讓教授跟學生一起做研究,首先就是「本科生研究計劃」,港科大創校才30年,但該計劃已執行將近20年,是港科大率先提出,讓大學部學生在教授帶領下參與科研,每學期、包括暑假都有。王幼行說,他有一名臺灣學生,當年學測滿級分進來讀電子工程系,非常優秀,爲何被土木工程系找來?主要是港科大的研究氣氛非常好,很前衛,很有視野,會去想像「未來是甚麼」,那時很流行創客中心,王幼行找了不同領域學生,包括這位本科生也被找來,做得很好,後來留下來跟着王幼行讀研究所,現在在臺積電工作。

本科生研究計劃是教授主導,但另一種「體驗式學習」完全相反,是學生主導,學生必須親手設計和製作工程作品,例如飛船、小型智能車和水底機械人等。王幼行認爲這是未來趨勢,「現在新世代從網路上獲得新知的方式比我們更厲害,老師提供題目有時限制學生想像力。」

第三種研究機制就是實習,王幼行說,該校很多科系把實習列爲畢業的必要條件,學生暑期會去做支薪或是不支薪的實習,包括微軟、華爲等大公司。這也使得港科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受到國際肯定,像港科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2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榜位列第30;2021年畢業的臺籍本科生有的在香港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微軟等跨國企業工作,平均月薪逾港幣5.5萬元,近年臺籍本科畢業生中,亦有畢業生赴新加坡及瑞士等海外工作。

王幼行說,港科大師資、課程設計、創業教育、同儕人脈、就業環境等資源豐富;尤其港科大推出的「Major+X」課程,允許學生在專業(亦即Major)以外,修讀AI、DMCA(Digital Media and Creative Arts)等延伸課程(亦即X),裝備同學成爲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人才。

王幼行觀察,會來香港讀書的臺灣學生,個性已經比一般臺灣學生開放,來到香港會參加各式各樣活動、願意接受新事物;港科大工學院學生來自42個國家地區,全校學生來自80幾個國家地區,都有這種特質。至於要給臺灣學生甚麼建議?王幼行想了一會兒,笑說:「……說真的我想不出要建議甚麼,臺灣學生很多元、很優秀,願意融入香港,廣東話都比我厲害。」

2019年逃犯條例事件之後,兩岸三地的關係陷入緊張,臺灣學生和家長對港校多少抱持觀望態度。對此王幼行怎麼看?

王幼行說,他自己讀大學時臺灣就有野百合學生運動,而中國大陸的六四運動剛結束,「我們都經歷過那段時期,回頭看這就是一個過程;現在香港已經非常平靜,國際學生招生人數也逐漸回覆。」他表示,這幾年海外招收學生都是看港校排名,東南亞、歐洲、美洲學生都來就讀。

住宿的部分,港科大保證學生頭2年有宿位;目前該校正在蓋宿舍大樓,明年初就會蓋好,有1500個宿位給本科生,蓋好之後總共有6千個宿位,應該足以供應全校1萬多個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