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安與民進黨的賽局

(圖/本報系資料照)

先有檢調以對付國家元首級貪腐案的規格,大動作查辦高虹安案,偵辦力度之強與效率之快,足堪媲美威權國家統治者對付異己政敵的陣仗;再有特定媒體竟能「獨家揭露」檢方審訊內情,以連載報導方式將高案「連續劇化」,視偵查不公開原則於無物,以此操控輿論進行未審先判的道德死刑。至此,高案已讓「年底大選結束之後,暴政就開始了」的美國俗諺接近應驗。

首先,歷來在檢調偵辦過程中,總是難脫被官僚部門的狹隘利益思維左右的窠臼,任憑政府再如何的標榜法治,終究內部表忠邀功、升官發財的人性動機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妨參考蘇聯時代的檢調體系迴應史達林羅織異議者罪名需求的名言:「只要給我一個人,我們就能成案!」此理至今適用,凡有對付政敵的司法案件,不斷以濫權搜案、案情外泄等遊走違法辦案邊緣的手段一一重現。

再者,即便選前助理費案爭議早早爆發,但從年底大選結果不難察覺民意向背,尤其可藉高虹安逆風高票當選加以微觀。倘再有懷疑,在近日高案查辦轟轟烈烈之際,竟有蔡英文聲望民調無端暴跌超過一成餘,以及高達56%民調肯認政黨輪替將發生的民調相繼公佈,豈非不是人民對政府體系針對性查辦高案的憤怒表態?

關於高案與上述民調的連結洽當性,必須歸因於「人民比較不在意政府要讓他們知道的事,他們在意的是政府到底還隱瞞了什麼?」的民主意識深植人心。懷疑政府的重要性與權力使人腐化的真理,人民不會記憶衰退。質言之,高虹安並非沒有可受非難之處,但對民衆而言,支持高僅是民衆憂心再度上了綠營政府的當——借高案轉移執政無能與貪腐叢生的焦點。

對某些人而言,高虹安不過是爲人處事看似稍嫌刻薄的性格者,但相對於當今執政者極盡展露出讓人民厭煩難耐的傲慢腐敗氣息,高只是個闖入破壞民進黨掌握政權的小白兔。如同2020年民進黨要人民在2018選舉大敗的執政劣跡,與抗中保臺重要性兩者間作出選擇一般,這是一場高虹安與民進黨執政兩者在脫法行爲與權力濫用嚴重程度的道德競合。「爲了對抗更大的威脅,有時候必須與魔鬼共舞」。

高案結局未可得知,但不難猜見,在未來一年的時間裡,高虹安極有可能成爲綠營執政成敗關鍵的「救援投手」,例如特定時機宣告起訴、起訴事證與建請量刑的重度上「大塊文章」,但求搶救執政黨選情於旦夕。假司法手段處理政治問題,一再誤判形勢的歷史教訓並不罕見,執政高層切莫僥倖視之。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