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氣壓強與溫度,溼度關係?常見的地理效應(狹管效應、大湖效應、冷島效應、山體效應...)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氣壓的大小與海拔高度、大氣溫度、大氣密度等有關,一般隨高度升高按指數律遞減。氣壓有日變化和年變化。一年之中,冬季比夏季氣壓高。一天中,氣壓有一個最高值、一個最低值,分別出現在9~10時和15~16時,還有一個次高值和一個次低值,分別出現在21~22時和3~4時。

氣壓日變化幅度較小,一般爲0.1~0.4千帕,並隨緯度增高而減小。氣壓變化與風、天氣的好壞等關係密切,因而是重要氣象因子。通常所用的氣壓單位有帕(Pa)、毫米水銀柱高(mm·Hg)、毫巴(mb)。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爲:100帕=1毫巴≈3/4毫米水銀柱高。氣象觀測中常用的測量氣壓的儀器有水銀氣壓表、空盒氣壓表、氣壓計。溫度爲0℃時760毫米垂直水銀柱高的壓力,標準大氣壓最先由意大利科學家托裡拆利測出。

爲什麼氣候溫暖潮溼根壓大

1、地勢變化

從微觀角度看,決定氣體壓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氣體的密度n;二是氣體的熱力學溫度T。在地球表面隨地勢的升高,地球對大氣層氣體分子的引力逐漸減小,空氣分子的密度減小;同時大氣的溫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隨地勢高度的增加,大氣壓的數值是逐漸減小的。如果把大氣層的空氣看成理想氣體,我們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氣壓隨高度而變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μ爲空氣的平均摩爾質量,P0爲地球表面處的大氣壓值,g爲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R爲普適氣體恆量,T爲大氣熱力學溫度,h爲氣柱高度)

由上式我們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大氣溫度變化這一次要因素的影響時,大氣壓值隨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數規律減小,其函數圖象如圖所示。在2km以內,大氣壓值可近似認爲隨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線性減小;在2km以外,大氣壓值隨地理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漸緩。

所以過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紹:在海拔2千米以內,可以近似地認爲每升高12米,大氣壓降低1毫米汞柱。

2、緯度變化

地球表面大氣層裡的成份,變化比較大的就是水汽。人們把含水汽比較多的空氣叫“溼空氣”,把含水汽較少的空氣叫“幹空氣”。有些人直覺地認爲溼空氣比干空氣重,這是不正確的。幹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爲28.966,而水氣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較多水汽的溼空氣的密度要比干空氣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幹空氣的壓強比溼空氣的壓強大。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兩極,隨地理緯度的增加,一方面由於地球的自轉和極地半徑的減小,地球對大氣的吸引力逐漸增大,空氣密度增大。

另一方面由於兩極地區溫度較低,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較少,可近似看成幹空氣,所以由赤道向兩極,隨地理緯度增加,大氣壓總的變化規律是逐漸增大(因氣候等因素影響,局部某處的大氣壓值變化可能不遵循這一規律)。

3、日變化

對於同一地區,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地面的大氣壓值也會有所不同,這叫大氣壓的日變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氣壓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最高值出現於9~10時。最低值出現於15~16時。

所以15-16時感覺睏倦,是否交通意外也多些呢

導致大氣壓日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大氣的運動;二是大氣溫度的變化;三是大氣溼度的變化。日出以後,地面開始積累熱量,同時地面將部分熱量輸送給大氣,大氣也不斷地積累熱量,其溫度升高溼度增大。

當溫度升高後,大氣逐漸向高空做上升輻散運動,在下午15~16時,大氣上升輻散運動的速度達最大值,同時大氣的溼度也達較大值,由於此二因素的影響,導致一天中此時的大氣壓最低。

16時以後,大氣溫度逐漸降低,其溼度減小,向上的輻散運動減弱,大氣壓值開始升高;進入夜晚;大氣變冷開始向地面輻合下降,在上午9~10時,大氣輻合下降壓縮到最大程度,空氣密度最大,此時的大氣壓是一天中的最高值。

4、年變化

同一地區,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時間其大氣壓的值也有所不同。這叫大氣壓的年變化。大氣壓的年變化,具體又分爲三種類型,即大陸型、海洋型和高山型。其中海洋型大氣壓的年變化剛好與大陸型的相反。通常所說的“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陸型大氣壓的年變化規律。下面對此略做分析(另外兩種情況不做討論)。

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一個開放沒有具體疆界的空間之內,這就使它與密閉容器中的氣體有着很多區別。夏天,大陸中的氣溫比海洋上高,大氣的溼度也比較大(相對冬天而言),這樣大陸上的空氣不斷向海洋上擴散,導致其壓強減小。

到了冬天,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低,大陸上的空氣溼度也較夏天小,這樣海洋上的空氣就向大陸上擴散,使大陸上的氣壓升高。這就是大陸上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的原因(大氣溫度也是影響大氣壓的一個因素,但在這裡決定大氣壓變化的因素不是氣溫,而是大氣的流動及大氣的密度)。

5、氣候變化

大氣壓隨氣候變化的情況比較多,但最爲典型的就是晴天與陰天大氣壓的變化。有句諺語叫“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反映的就是大氣壓的這一變化規律。通常情況下,地面不斷地向大氣中進行長波有效輻射,同時大氣也在不斷地向地面進行逆輻射。

晴天,地面的熱量可以較爲通暢地通過有效輻射和對流氣層的向上輻散運動向外輸運。陰天時,雲層減少了對流層大氣向外的輻散運動。雲層這種保存地表和對液層熱量的作用稱爲“溫室效應”。

這樣,陰天地區的大氣膨脹就比較厲害,從而導致陰天地區的大氣橫向向外擴散,使空氣的密度減小,同時陰天地區大氣的溼度比較大,也使大氣的密度減小。因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陰天的大氣壓比晴天的大氣壓低。

常見的地理效應

一、狹管效應

①概念:當氣流由開闊地帶進入峽谷時,由於空氣無法大量堆積,於是加速通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氣流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峽谷地形對氣流的影響稱爲狹管效應。

風力的狹管效應

②形成條件:

l存在谷地地形

l風向與谷地走向基本一致

③應用:

•出現狹管效應地區風力加大,風力資源更豐富,也容易出現風災

•水體在流動過程中,經過狹窄處時流速會加快,侵蝕、搬運能力增強

•在城市颳大風時,高樓之間易出現狹管效應,形成陣風,易破壞樹木、廣告牌、吹倒行人等

•在城市可以利用狹管效應,建設通風廊道(主要藉助寬闊的道路、城市綠化用地、水域、城市開闊空間等),緩解城市環境問題。

【例題】

1.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溼潤和半溼潤地區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模較小的沙丘羣。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爲所在地區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下圖所示區域中,M處發育了規模較小的沙丘羣;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風力尤爲強勁;河流發源於黃土高原地區。

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風力強勁的原因。

•冬春季節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

•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

•H縣城附近爲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

2.新西蘭首都惠靈頓依山坡而建,三面環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風城”之稱。如圖示意惠靈頓的位置。

分析惠靈頓常年多風的原因

•地處西風帶,常年盛行偏西風

•兩島之間爲海峽,風速加快

•依山面海,迎風

二、大湖效應

①概念:指冷空氣經過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氣和熱能,然後在湖泊迎風岸形成雨、雪、霧等現象。

②形成過程:

當冷空氣經過湖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氣團下部溫度升高,水汽進入氣團。冷氣團下部是一層溫暖潮溼的大氣。上部寒冷、密度較大的冷氣團下沉,使暖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凝結,到達湖對岸時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對岸有地形擡升作用,降雪會更明顯。

③形成條件:

•冷空氣

•相對溫暖的水域

④降雪(雨)情況:

降雪地點:取決於冷空氣的風速和風向。風速決定着暴風雪行進的距離,風力越大,其攜帶的水汽走得越遠;風向決定着降雪的在湖的哪一個方向。

降雪量:

1.取決於冷空氣與水面的溫差,溫差較大時,水溫越高,冷氣團氣溫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降雪量越大。

2.取決於冷空氣在水面行進的距離,冷空氣與水面接觸時間越長,攜帶的水汽越多,降雪量越大。如果湖面出現結冰,水汽供給停止,大湖效應就會停止。

⑤典型地區:

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爲著名;

日本的西海岸,我國山東半島的北部,加拿大哈德遜灣南部等。

【例題】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氣團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氣和熱能,然後在湖泊迎風岸形成雨、雪、霧等現象。北美洲五大湖區是全球大湖效應最典型的地區。左圖爲大湖效應示意圖,右圖爲五大湖區東岸附近一年中氣溫與水溫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左圖中

A.①氣流強弱決定降水量多少

B.②強弱由水平氣壓梯度決定

C.③產生過程的原理類似暖鋒

D.④爲高空冷氣流受熱後擡升

2.右圖中由大湖效應產生降雪的主要時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D

三、冷島效應

①概念:戈壁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比綠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熱的暖空氣,通過局地環流作用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溼潤的小氣候。這種特殊的氣象效應,稱爲綠洲的“冷島效應”。這說明綠洲在夏季相對於周圍環境(戈壁或沙漠)是一個冷源和溼源,即相對獨立的“冷島”。這種“冷島效應”在乾旱地區的湖泊(包括水庫)、綠洲地帶普遍存在。

【例題】

對我國甘肅某綠洲觀測發現,在天氣穩定的狀態下,會季節性出現綠洲地表溫度全天低於周邊沙漠的現象。下圖呈現該綠洲和附近沙漠某時段內地表溫度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圖示觀測時段內

A.正午綠洲和沙漠長波輻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綠洲降溫速率大於沙漠

C.凌晨綠洲和沙漠降溫速率接近

D.上午綠洲長波輻射強於沙漠

7.導致綠洲夜間地表溫度仍低於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綠洲

①白天溫度低 ②蒸發(騰)多 ③空氣溼度大 ④大氣逆輻射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在

A.1-2月

B. 4-5月

C. 7-8月

D.10-11月

【思考時間】

6.C ,如下圖:

7.A 夜間綠洲地表溫度低於沙漠,可能的有綠洲地區白天溫度低,也可能是熱量散失速度快導致的,根據材料綠洲白天溫度低於沙漠,所以導致夜間溫度也低於沙漠,同時綠洲地區水分更多,蒸發(騰)多,蒸發吸熱,導致溫度下降快(地表溫度的散失主要通過傳導、對流、長波輻射和蒸發等方式)。空氣溼度大會導致大氣逆輻射強,保溫作用增強,夜間溫度會上升。

8.C 圖中信息表示該時間這種現象非常明顯,根據圖中信息,白天沙漠最高氣溫接近40度,可以判斷是夏季。這是綠洲冷島效應的體現。

四、焚風效應

①概念: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乾熱的風。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幹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後,按溼絕熱直減率降溫,並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幹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溼度也顯著減少。

②出現地區:亞洲的阿爾泰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東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風出現區。

中國不少地區有焚風,比較明顯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東坡,大興安嶺東坡的焚風現象,其增溫影響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氣溫直減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可造成乾熱風害和森林火災。冬季強焚風可引起山區雪崩等。

【例題】

金沙江干熱河谷蜿蜒於四川、西藏、雲南三省(區),全長約爲2300千米,森林覆蓋率低,但是具有臍橙種植的獨特小氣候條件。下圖示意金沙江干熱河谷某處景觀。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 金沙江干熱河谷臍橙種植的獨特小氣候條件是

A. 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

B. 緯度低,年均溫高

C. 降水少,溼度較小

D.山脈阻擋,寒潮影響小

2. 圖中碎石遍佈的主要原因是

A. 氣候炎熱乾燥,岩石物理風化嚴重

B. 河流流速和流量減小,碎石大量沉積

C. 滑坡和泥石流多發,碎石堆積較多

D. 河谷多大風天氣,風力搬運作用強烈

3. 金沙江干熱河谷對長江三峽水庫存在着較大的危害,主要是因爲該地區

A. 植被覆蓋率低

B. 碎石裸露面積廣

C. 水土流失嚴重

D. 河水蒸發量巨大

【答案】A B C

五、森林水文效應

①概念:森林對蒸發、降水、徑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勢的影響。又稱流域森林影響。

•蒸發:森林地區的降水,爲林冠枝葉和林下枯枝落葉層截留。截留作用主要發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數值。林冠枝葉截留的雨量最終消耗於蒸發,它與散發量(通過根、莖、葉向大氣逸散的水量)、林內地面蒸發量共同構成林地蒸散發。林地蒸散發中散發量佔很大比重,地面蒸發量較小。氣候溼潤,有充沛水分供給蒸發的地區,森林對流域的蒸散發影響不大;氣候乾燥,水分供應不足的地區,林區蒸散發比非林區大。

•下滲:林下土壤的下滲強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這與林地落葉層能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多、團粒結構發育等有關。

•徑流:森林有明顯的降低洪峰、減少洪水流量、延緩洪水過程的作用。對於連續洪水,林區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區大。在一般情況下,流域內林區枯季徑流量比非林區大,年內分配也較均勻。森林流域年徑流量比無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後會使年徑流量增加。

【例題】

圖1所示山地爲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7-9題。

7.森林植被遭破壞後,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是由於

A.降水更多轉化爲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轉化爲坡面徑流

C.降水變率增大

D.河道淤積

8.森林植被恢復後,該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徑流增加

③蒸發(騰)量增加④地下徑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終主要轉化爲河流徑流,那麼森林植被恢復後,甲、乙兩條河流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是

A.甲增加,乙減少,總量增加

B.甲減少,乙增加,總量增加

C.甲增加,乙減少,總量減少

D.甲減少,乙增加,總量減少

【答案】B C D

六、雨影效應

①概念:雨影效應是一種較爲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背風坡少雨乾燥。這是因爲山脈阻隔暖溼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更大,使土壤相對乾旱。這種現象被稱爲雨影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較高的山脈阻隔了風,使迎風坡面降水增多,背風坡面降水減少。而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背風坡降水稀少的這種現象,讓背風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區的“影子”,因此這樣的背風坡也被稱爲“雨影區”。)

②形成過程:暖溼空氣在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沿迎風坡爬升,空氣中的水汽因冷卻凝結而形成降水,這叫地形雨。地形雨發生在山的迎風坡上。在山的背風坡,因氣流下沉,溫度不斷增高,空氣難以達到過飽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區。

③典型地區: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東側受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降水多;西側受大分水嶺阻擋,水汽不易輸送到,降水少、成爲雨影區,並在內陸形成了大片的沙漠。此外,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脈、北美洲落基山脈、喀斯喀特山脈,以及我國的天山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都受到雨影效應的影響。

【例題】

某科考隊於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現,堪察加半島北部發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爲熊的重要食物。下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

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6分)

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和雨影區;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

七、雨傘效應

①概念:這由於自然的或人爲的原因,導致大氣的煙塵越來越多。懸浮在大氣中的煙塵,一方面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陽能減少,因而使地面降溫;另一方面,吸溼性的煙塵又作爲凝結核,使周圍水汽在它上面凝結,導致低雲、霧增多。這種作用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被稱之爲“陽傘效應”。

②案例:1991年菲律賓皮奈圖博火山大爆發,就曾使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強勁的全球變暖趨勢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嚴重的陽傘效應應是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核冬天”。因爲核爆炸會把大量的沙塵送進大氣中,使地球大氣變得烏煙瘴氣。由於地面上得到的太陽熱量劇減,使地球氣溫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稱爲“核冬天”。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爲6500萬年前地球上恐龍的突然滅絕,就是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巨量煙塵造成“核冬天”的結果。

八、熱島效應

①概念:隨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熱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種混凝土建築物、城市綠地和水域的減少,使城市的“體溫”一再升高,使城區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島嶼,被形象地稱之爲“城市熱島”,此效應謂之“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中心,氣溫一般比周圍郊區高1℃左右,最高可達6℃以上,特別是當天氣晴朗無風的夜晚,城市熱島強度更大。在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下,近地面產生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熱島環流,往往給城市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導致人類發生各種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九、幹島效應

概念: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於城市的主體爲連片的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

這樣,城市空氣中水份偏少,溼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

十、雨島效應

概念:在大氣環流較弱時,由於城市中存在“熱島效應”,增強了空氣對流,城市中上空懸浮顆粒物較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結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區多,而且易形成局地暴雨。對歐美許多大城市研究發現,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區多5%-10%。

十一、湖泊效應

概念:是指人類修建大型水庫而產生的相應庫區周圍的氣候變化。由於水的熱容量大,大面積的水域有調節氣候的作用。夏季,庫區氣溫比庫區周圍岸上氣溫低;而冬季則比庫區周圍岸上高,年較差比庫區周圍岸上小,年平均氣溫較高,日較差亦較小。由於庫區的蒸發作用,使進入空氣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況下,夏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少,冬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多。這種現象謂之“湖泊效應”。

十二、山體效應

①概念:指由隆起的巨大山體(山系或高原),導致山體內部的白天氣溫高於山體外部同一緯度同等海拔高度的上空自由大氣,使山體像一個突起的“熱島”,進而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山地森林分佈的最高界線)、雪線等,在內陸巨型山體或者山系的中央比外圍地區分佈要高(高度存在差異)的現象。它是山體隆起對山體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的氣候效應。

②原理:地面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山體內部地勢高,空氣較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小,其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多,傳遞給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氣的熱量也較多;而在同一緯度山體外部的低地,因地勢低,大氣較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其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少,地面熱量傳遞到與山體內部海拔相同的上空的自由大氣時熱量已大爲減弱。所以,在同等海拔高度的上空,山體內部的白天氣溫高於山體外部的上空自由大氣。

山體效應是隆起地塊的熱力效力,山體作爲突起的熱島,其接受的太陽輻射更多,被地面吸收並轉換成長波熱能也更多,其氣溫遠高於同一緯度相同海拔高度上的自由大氣的溫度。

③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形成山體效應的主要因素是山體基面高度、降水(雲量)、山體面積、山體位置、地形封閉狀況等。

(一)山體基面高度:山體基面高度越大,山體內部地勢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其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越多,傳遞給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氣的熱量也越多。所以,在同等海拔的上空,與山體外部比,山體內部的白天氣溫就越高。即:山體基面高度越大,山體效應越明顯。

(二)降水(雲量):山體內部降水越少,晴天越多,雲量越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其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越多,傳遞給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氣的熱量也越多,山體效應越明顯。

(三)山體面積:巨大山體創造其周圍的氣候,在任意給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塊(山體)的表面積越大,其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越多,傳遞給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氣的熱量也越多,其氣候和同一緯度低地的上空相同海拔上的自由大氣的差異越大,山體對其本身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大,山體效應越明顯。

(四)山體封閉狀況:山體地形越封閉,其內部熱量與外部交換就越少,山體內部一定海拔上空的自由大氣的溫度比山體外部同等海拔上空的自由大氣更高,山體效應越明顯。

(五)山體位置:山體效應在山體內部比山體邊緣地區更明顯。

④表現:

(一)山體作爲突起的熱島,山體內部溫度普遍高於山體外部同一緯度同等海拔高度處的自由大氣的溫度。

(二)隆起山體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山地森林分佈的最高界線)、雪線等,在內陸巨型山體或者山系的中央比外圍地區分佈要高。

(三)山體效應對山體本身也有影響,與低地相比,因爲其海拔高,大氣稀薄,加之白天的太陽輻射和溫度高,所以,山地的氣壓、日平均氣溫(雖然白天因爲大氣稀薄,其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白天氣溫高,但是夜晚也因爲大氣稀薄,大氣逆輻射作用弱,所以,夜晚和日平均氣溫低)和溼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或太陽輻射則有所增加。另外,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

【例題】

山體效應是指由隆起山體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山地森林分佈的最高界線)、雪線等要素在山系中央比外圍地區分佈要高的現象。這是由於山體中央太陽輻射被吸收並轉換成長波熱能,其溫度(T1)遠高於山體外相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T2)。研究表明,形成山體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山體基面高度和降水。另外,山體越大,和周圍環境差異越大;山體效應在山體內部比邊緣地區明顯。完成下列1—3題。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1.下列山地中,山體效應最顯著的是

A.泰山

B.華山

C.陰山

D.橫斷山

2.山體效應的形成不是因爲

A.地形閉塞,同外界的熱交換少

B.大氣的保溫作用較強

C.晴天多,光照強

D.基面高,大氣易被加熱

3.與山體效應最吻合的地理分異規律是

A.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

B.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C.由山麓向山頂的垂直分異

D.非地帶性

【解析】

1.D 由材料分析可知,由“山體效應”可知,山體內部溫度高於山體外部。“山體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山體基面高度、降水和山體的大小。泰山位於我國的山東,華山位於我國的山西,陰山位於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三個山脈的山體較小,而且降水較少,因此“山體效應”並不顯著,故ABC錯;橫斷山脈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成南北走向,山體高大,而且來自印度洋的溼潤氣流可以進入山谷,降水較多,因此,該山脈的“山體效應”最爲顯著,故選D。

2.B 由材料分析可知,山體內部的氣溫高於山體外部的氣溫,主要是由於山體內外熱交換較少的原因,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由材料分析可知,山體溫度較高是由於山體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轉換成長波熱能的原因,並非大氣的保溫作用,B錯誤,但符合題意。晴天多,光照強,山體才容易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而且,基面高,空氣稀薄,大氣易被加熱,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B。

3.B 由山體效應的現象可知,與低地相比,山地的氣壓、氣溫和溼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輻射則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種不同氣候帶的分佈,類似於從沿海向內陸的變化。故選B。

山體效應主要指隆起地塊的熱力效力。在任一海拔,隆起地塊的表面積越大,山體對其本身和周圍大氣的影響越大。下圖是科羅拉多落基山脈不同緯度帶山體內外10℃等溫線分佈高度圖。據此完成下面4-5題。

4.圖中落基山脈山體效應最爲顯著的是

A.38°N山體

B.39°N山體

C.40°N山體

D.無法確定

5.導致圖中結果的直接原因是山體內部近地面大氣

A.吸收太陽輻射多

B.反射的太陽輻射少

C.大氣逆輻射強

D.吸收地面輻射多

【解析】

4.A 讀圖可知,圖示曲線表示落基山脈不同緯度帶山體內外10 ℃等溫線分佈高度,同一等溫線在山體內部分佈的海拔高,外部分佈的海拔低,山體效應的表現爲增溫效應。落基山脈由於山體效應,使得山體內部的溫度較高,比較三幅圖10℃等溫線分佈可知,38°N山體內部的溫度較高,故落基山脈38°N山體效應最爲顯著,A正確,故選A。

5.D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造成圖示結果山體內部氣溫較高,直接原因是山體內部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多,D對。大氣直接吸收太陽輻射很少,不是大氣主要直接熱源,A錯。大氣逆輻射強、反射的太陽輻射少不是大氣溫度高的直接原因,B、C錯。故選D。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