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依然重要,不止決定你在哪打dota!
又到一年高考季,一些每年都會出現的年經話題也再度榮登熱搜榜。高考算不算“一考定終身”?高考公平嗎?高考要改革嗎?怎麼改?
別的不好說,“一考定終身”這事,早在本世紀初筆者參加高考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是過去式了。嚴格來說,1996年以前的高等院校是包分配的,學生畢業去哪裡工作是由學校決定的,而哪所學校哪個專業對應哪個單位哪個部門也是計劃好的,高考後進入學校定好專業的那一天人生就已經在按圖紙走了,只要不出沒能畢業等意外情況,工作單位和崗位都是固定的,高考自然能定終身。
但隨着九十年代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雙向選擇機制引入,畢業生都要自己找工作,和用人單位看上眼了才行。這就意味着高考之後的變量增多了,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出來的人生可能差別很大。雙向選擇機制引入將近三十年後的今天,終身教育理念已經高度普及,高考去了不理想的學校還能通過考研考博,甚至工作之後還能在職深造,本科階段不敢望其項背的名校在研究生階段也不再是夢想。
所以今天的高考,無論如何都擔不起“定終身”這樣的名號。不過也沒有理由走向另一個極端,高考依然十分重要,並不像一些段子說的那樣,只是決定你接下來的四年和誰住一個宿舍、和誰一起打DOTA。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決定你的層級。高等教育資源本來就是差異化分佈的,名校能吸納來的學術資源是普通高校完全無法比擬的。想從普通學校逆襲考研上岸名校,要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名校本科生讀本校高出不少。2023年本科畢業生人數達1158萬,其中474萬人考研,錄取人數才130萬,差不多三個人才能考上一個,這其中名校比例更低,難度並不比高考小。
更何況,大學四年間和誰住一個宿舍、和誰一起玩耍對你的人生也十分重要。18歲的人對世界的認識還不夠堅定,很容易與周圍的人相互影響。越好的高校裡才越容易聚集人才,越有可能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分爲,不太好的學校裡你想複習考研都可能成爲身邊人眼中的異類,因此遭到孤立的案例年年都有報道。
當然我們並不排除,在經歷這些艱難險阻之後,依然有在三本學校考研成功的反例。但既然有此決心,何必要在進入大學之後,擔負着生活與就業的各種壓力再想辦法逆襲呢?高中階段好好學習,給自己整個高起點它不香嗎?
更何況,即使考研成功,依然沒法改變第一學歷,而許多機構對本科出身的挑選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我們有一萬個理由反對以第一學歷論英雄,但用人單位面對兩個同校的研究生,其它條件都一樣時自然更容易青睞本科更好的那位。高考失利進入不太好學校的話,往往需要付出比名校更多的努力,讓自己的簡歷看起來更有光彩才入得了用人單位的法眼。
與其將來需要付出那麼多努力,不如在高中階段多下點功夫,爭取通過高考去個好學校。20年後當今天走入考場的考生在工作崗位上回憶往昔,應當會感謝今天努力拼搏的自己。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