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與巨盆,喀什的格局

攝影|李忠東

製圖|俠客君

若從地貌多樣性的角度來講,恐怕我國沒有那個地市州能與喀什相比。同時將雪山、冰川、高原、盆地、戈壁、沙漠、河流、峽谷等納入版圖,除了海洋地貌,幾乎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類型都可以在喀什尋找到。

有人說,隆起與凹陷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徵,人類對地球最早的認識便是從高山與盆地開始的。

高大山脈與巨型盆地的組合,是喀什最基本的特徵,也是塑造喀什地貌多樣性的關鍵所在,它同時讓喀什的地貌格局脈絡清晰,特色鮮明。

喀什的多重地貌格局

圖源:網絡

捲入這場“造景”運動的,便有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帕米爾高原、薩雷闊勒嶺、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等,每一個都如雷貫耳。

東西橫亙2000餘公里的天山,將它的南脈延伸而來。古近紀的泥岩和砂岩,在風和季節性流水的作用下,形成連綿上百公里,造型怪異的“風蝕城堡”。

天山南脈泥岩、砂岩形成的風蝕城

攝影/向文軍

隔“盆”相望的是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它們橫亙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緣。這裡是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界,是著名的極高山分佈區和現代冰川分佈區。

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喬戈裡峰(K2峰)便位於此。這裡同時也是帕米爾高原的組成部分,亞洲幾條巨大山系匯聚在這裡,讓這裡擁有了“萬山之祖”的美稱。

西崑崙山上白雪皚皚,分佈着廣袤的現代冰川

攝影/向文軍

兩列大山之間,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塔里木盆地便臥於此,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佔新疆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盆地中心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中國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

沙漠與山地之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有河流經過之處,形成條帶狀的綠洲。

克孜勒蘇河周圍形成的綠洲

攝影/向文軍

有人說,塔里木文明是一種綠洲文明。其實不僅是塔里木盆地,其實整個西域的文明很大程度也是綠洲文明。這裡的雪山、盆地、綠洲、河流,甚至沙漠都與人類相互呼應,它們在歷史上不停切換,每一次轉換都幾乎伴隨舊文明的消失和全新文明的興起。

分列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的天山和崑崙山,在空間上大體呈東西向平行展布,似乎永無交集的可能。其實並非如此,天山向西延伸於此時,微微向南流逸,而崑崙山在西部也微微向北上翹。

於是神奇的一幕便出現了,兩大山脈就像向彼此伸出手臂,在喀什的西側緊緊擁抱在一起。

天山山脈與西崑崙山脈在塔里木盆地西側緊緊相擁

水汽在這裡聚集,發育出衆多的河流與綠洲

圖源:網絡

正是天山與崑崙山的相聚,將塔里木盆地的西側封閉起來,從而避免中亞的荒漠區與塔裡盆地連成片,形成更大的沙漠。

不僅如此,兩山相聚,恰好形成一個東西兩端開口的雙喇叭結構,有利於水汽聚集。在山地兩側,纔有了費爾幹納盆地、瓦赫什谷地、阿賴山谷以及喀什綠洲、烏帕爾綠洲等荒漠區中的溼潤區。

同樣是沙漠,我們發現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有很大區別。撒哈拉沙漠腹地沒有河流,幾乎沒有植物,也幾乎沒有動物,它更爲死寂,更像生命的禁區。

而塔克拉瑪干則不同,它有許多河流從南、北、西三個方向流向大漠腹地,沿河流兩岸還生長鬍揚和紅柳,這些倔強的耐旱植物給荒漠帶來生機和綠意,也成爲荒漠中驚豔的風景。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流淌過的河流

圖源:圖蟲創意

河流和綠洲的出現讓這片荒漠變得完全不一樣。這主要得益於塔里木盆地是一個盆地型荒漠,四周皆爲高山環繞,雪山、極高山、冰川成爲河流的發源,也成爲河流不竭的水源,而撒哈拉卻是一個高原型沙漠,中間高,四周低。

所以儘管地處大漠,位於塔里木盆地的喀什仍然是幸運的,因爲有雪山的滋養。塔里木盆南側,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氣勢恢宏、雪峰如林,冰川分佈面積達2596平方公里,成爲荒漠中的溼島,並且孕育出喀什的兩條重要河流,喀什噶爾河和葉兒羌河。

公格爾九別冰川

攝影:向文軍

源於帕米爾與天山支脈阿里山的喀什噶爾河由克孜勒蘇河、蓋孜河等七條河流組成,全長1200公里。流域各支流在下游平原區,被大量引用灌溉農田,形成著名的喀什噶爾綠洲,滋養了喀什、疏勒、疏附、英沙吉、伽師、巴楚等縣。

葉爾羌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喬戈裡峰的冰川融水,是塔里木河的四條主要河流之一,每年向塔里木河輸水1.7億立方米,灌溉出葉城、澤普、莎車、麥蓋提、巴楚等綠州,是喀什地區的第一大河流。

喀什噶爾河和葉兒羌河,象是兩支從雪山伸出的臂膀,將喀什攬入懷中。這兩條河流演繹着雪山、綠洲和大漠的永恆傳奇。只要是河流流淌過的地方,便有生命盎然的綠色,多如繁星的牛羊和代代相傳的文明。

河流把生命的延續留給了路過的樹木、草根、牛羊以及每一個活着的生命,最後消失在瀚海。這種以命換命的豪爽符合這裡的性格與特質。

河流的力量消失殆盡,塔克拉瑪干的粗獷展現了出來。

圖源:圖蟲創意

如果把喀什的地貌整體概括爲“兩山夾一盆”,而南部的帕米爾高原似乎既不屬兩山,也不屬一盆,它更像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帕米爾,史稱“舂山”、“蔥嶺”、“波謎羅”,而最古老的記載中稱爲“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訓》中寫道:“昔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彷彿不周山的風水,直接影響着地球的安危。彷彿帕米爾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引起全球地貌的重組。這是否和它獨特的“山結”有關呢?萬山之祖,自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帕米爾高原其實沒有平闊的高原面,而是由多條山脈和山脈之間的寬谷、盆地組成。帕米爾被當成高原,極有可能與其名字有關。

“帕”在當地人的語言裡,意爲高寒而平坦之地,是對山川之間平原盆地的稱謂。一個平原盆地,稱爲一“帕”。而“米爾”是高山的意思。所以“帕米爾”,可理解爲:由若干個“平原盆地形成的高山”。帕米爾高原,擁有大大小小8個帕,其中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的全部和郎庫裡帕米爾的部分現屬中國,其餘屬於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吉爾吉斯坦。

中國境內屬於東帕米爾,由一系列山脈和一系列河谷湖盆構成。

圖源:網絡

薩雷闊勒嶺是解讀、理解帕米爾高原的關鍵,它不僅分割東、西帕米爾,而且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是葉爾羌河(塔里木河水系)和噴赤河(阿姆河水系)的分水嶺和河源區。

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高大山脈,使帕米爾成爲現代冰川匯聚之地。尤其是我國境內的東帕米爾由一系統高山、極高山組成。

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慕士塔格峰海拔均在7000米以上,均成爲冰川分佈的中心。位於塔什庫爾乾和阿克陶交界處的慕士塔格峰,不僅是帕米爾高原現代冰川的分佈中心,還是世界著名的登山滑雪聖地。

海拔7649米的公格爾峰銀裝素裹,是崑崙山的最高峰。

也是世界著名高峰之一。攝影/向文軍

與雪山相對應的便是河谷。單之薔先生曾將寬谷視爲帕米爾有別於其他高原的獨特之處,是深入理解帕米爾的關鍵。而薩雷闊勒嶺與崑崙山之間,就發育着一條長約200公里,寬數公里,大體呈南北向展布的高原河谷,這就是塔什庫爾幹河谷。

這條河谷北起阿克陶的木吉鄉,南至紅其拉甫,一路雪山環繞、冰川蜿蜒、河溪縱橫、湖泊密佈,成了帕米爾的景觀大道和美景富集地。

請橫屏觀看

塔什庫爾幹河谷中的湖泊

攝影/李忠東

薩里科爾是西方對塔克敦巴什帕米爾一帶的舊稱,意思是“黃金河谷”,大概範圍應當就是指塔什庫爾幹谷地。這裡漢代屬西域蒲犁國,之後又在此建立朅盤陀國,唐時在此設立蔥嶺守促所,明代被葉爾羌國所征服。

但不管歷史如何凌亂,這裡作爲蔥嶺要衝的地位始終亙古不變。做爲中華文明連接古希臘文明、波期文明、印度文明的古老洲際大通道,塔什庫爾幹河谷留下了密集的古墓、古渠、古城堡、古驛站,它們不僅將跨越時代、地域、文明的歷史連在一起,也將昔時的繁華盛景保留在這殘亙斷壁。

唐蔥嶺守捉故址——塔什庫爾幹“石頭城”

圖源:圖蟲創意

塔什庫爾幹河谷的上游有兩條河流,一條是從興都庫什山流出的明鐵蓋河,河谷與瓦罕走廊相接,古絲綢路從這裡經過。另一條是有死亡山谷之稱的塔敦巴什河谷,我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口岸紅其拉甫便位於此。到帕米爾的遊客大多喜歡站在兩國交界處的界碑前拍照留念,中巴公路也在這裡結束了中國境內的行程。

中巴公路在這一段並沒有沿着相對平坦的古絲綢之路而行,而是選擇更爲艱險的“死亡山谷”,這當然是因爲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上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中蘇關係也劍拔弩張,若沿古道修築,開闊的河谷極易受到攻擊,因而中巴公路不得不從紅其拉甫連綿不斷的雪峰之間穿過。

而旁邊那條曾經輝煌數千年,留下無數先輩足跡的古道反而被荒馳,只是偶爾轉場的塔吉克牧人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塔什庫爾幹河谷之中的遊牧民族

攝影/李忠東

在帕米爾我們發現,儘管這裡地理體系完整,看上去是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人類進入的歷史也十分久遠,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有影響力的民族和國家。

這也許和帕米爾獨特的地理有關,貌似四通八達的河谷,卻沒有一條可以完整地穿越帕米爾,也無法通過這些河谷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帕米爾的一個點。八帕之間相互隔離,不同的族羣各自獨立發展,從塔里木盆地通往中亞的各個通道,僅僅只是通道,它們只是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喀什才交織在一起。

連接中亞與塔里木盆地的瓦罕走廊

圖源:網絡

從古至今,我們對新疆的印象都是西域、邊疆。雖然早在西漢便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唐設毗沙都督府,更有著名的“安西四鎮”,但這裡始終是邊遠之地,中原王朝對這裡的管治和影響也是時強時弱。

然而邊疆和中心,從來都是相對的。對中原王朝也許是邊疆,但對於歐亞大陸而言這裡卻是一箇中心。可以說,正是中心與邊疆,共同構成喀什地理的完整體系。

從地質的角度,南天山、崑崙山和塔里木盆地三大構造單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緣交會,形成了帕米爾-西崑崙山北麓一西南天山南麓逆衝褶皺帶,它們控制了喀什地區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分佈。

喀什地區的地理格局和河流水系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而從地理的角度,這裡是衆多山脈、高原、盆地的交匯轉承之地,儼然萬山之祖,羣山中心。

杏花春雨是我們對江南的固有印象,有趣的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塔什庫爾幹縣東側的庫科西魯格鄉杏花開滿塔吉克族的房前屋後。“山下杏花山上雪”,儼然江南的杏花村。沙漠翰海與雪山綠洲,塞北秋風與杏花春雨竟然毫無違和地統一在了喀什這片土地。

請橫屏觀看

喀什地區——雪山下的綠洲杏花。

攝影/李忠東

從文化的角度,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皆通過這裡交流融合。歷史上曾經的佛教、伊斯蘭教、薩滿教、基督教、摩尼教等不同宗教都曾影響這裡。

桑與棉代表着兩種不同文明,來自東方的桑蠶絲綿,來自南亞、中亞的棉花織品,亦成爲彼此的舶來品。“中國製造”和“粟特製造”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

喀什地區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境內的莫爾佛塔遺址

絲綢之路佛教考古的一次重要發現。 攝影/向文軍

從地緣的角度,這裡處於西亞、中亞、南亞、東亞的交匯點,絲綢之路的南北道在此交匯,塔莎古道、喬戈裡古道、瓦罕走廊均從這裡經過。

這裡歷來是中原以及西域諸國必爭的戰略要地,勝可覬覦中原,敗可向西退守。突厥、回紇、契丹、蒙古……那些北方部落、中原逐鹿的失意者,都曾將部族的希望託付給這方水草。

大唐王朝、蒙古帝國、馬其頓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也都曾經馳騁在這片土地,大國之間的激烈碰撞既改變着這裡的發展進程,也給這裡的文明帶來特殊的印記。

從19世紀開始,已經具有現代地理意識的西方人開始關注這裡。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預言,誰控制中亞在內的亞歐大陸樞紐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

受麥金德的影響,滿腦子擴張思維的探險家、戰略家、野心家從四面八方進入這裡收集情報,勘測地形。喀什及身後的帕米爾,成爲英國和俄國等西方列強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

1882年,俄國便在喀什設立領事館。1908年,英國也將新疆唯一的領事館設在喀什,領事館漂亮的小花園被稱爲秦尼巴克花園,意爲“中國花園”。總領事馬繼業年輕貌美的妻子在這裡生活了17年,並寫下《一個外交官夫人對喀什噶爾的回憶》這本暢銷書。

英、俄兩國紛紛在喀什設立領事館,當然不僅爲了方便本國商人,更不是爲了今後的浪漫回憶。他們都各自代表着背後的帝國,而他們爭奪的卻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位於喀什市色滿路337號的1890年原沙俄駐喀什領事館。

圖源/網絡

早在17、18世紀的清朝中葉,喀什便經過幾次擴建成爲“房屋稠密、街衢縱橫、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的西域大都市,其規模甚至超過當時的迪化(烏魯木齊),居全疆之冠。

如今老街區仍基本維持着16世紀形成的格局,28條主要街巷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伊斯蘭文化特色的迷宮城市街區。

喀什老城區全景。

攝影/向文軍

這裡不僅文化、建築古老,歷來是商貿中心。絲綢之路在塔里木盆地東緣兵分南北兩路,繞過塔里木盆地,在喀什匯合,然後越蔥嶺進入帕米爾高原,通往印度、伊朗等南亞、西亞、歐洲等地。彼時“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後漢書.西域傳)。

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來自中亞的香料與食材與麪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了許多別具一格的美食。 攝影/向文軍

來自西方的皮貨、藥材、香料、珍寶等,來自東方的織錦、瓷器、金銀器等,在這裡“街衢交互,廛市糾紛”,十分熱鬧。其中波斯的孜然(安息茴香)在這裡找到了知音,它與烤羊肉的混合刺激了人們的味蕾,讓新疆的美食頓時有了靈魂。

清末民初,這裡便設有電信局、通商局、銀元局。據當時生活於此的外國人或外國探險家描繪,當時歐洲的商品在喀什十分常見和流行,歐洲的服飾需求量十分驚人,而且白色餐布和西洋餐具也出現在傳統的伊斯蘭餐廳。

英國人鏡頭下的清末喀什商隊

圖源/網絡

喀什的貨幣也是五花八門,中、俄、印度的貨幣都在流通使用。當時的喀什,算得上是一個邊陲國際都市。

如今,喀什作爲我國向中亞、西亞、南亞開放的橋頭堡,憑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區位優勢,成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支點、中巴經濟走廊的起點,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高山阻擋暖溼氣流,既讓這裡乾旱少雨,但也成爲衆多河流的源頭;荒漠與綠洲如探戈,形影相隨,此消彼長;帕米爾既是阻隔又是通道;雪山的極寒與沙漠的極熱;既是遠離海洋的邊疆又是歐亞大陸的中心;繁華與現代,貧苦與傳統……

貌似相互矛盾的詞組在這裡都達成了妥協,成爲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喀什。

喀什古城

攝影/向文軍

本文部分文字刊發於《中國國家地理-喀什專輯》,有刪增

攝影作者:向文軍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常見過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攝影報等媒體

關注公衆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李忠東

攝影|李忠東

編輯|李馨宇

部分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衆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