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入場“從小虧到大虧” ,三年持有期基金遇“滑鐵盧”

“毛基”不是一天跌出來的,但投資者卻被困在持有期裡無法動彈,這是投資者江月(化名)的遭遇。

“管住手三年,卻眼睜睜看着從小虧到大虧。”江月告訴第一財經,長期持有過後,他購買的基金產品,不僅沒有換來期望中的投資回報,反而等來了業績“腰斬”。

江月的遭遇並非個例。以主動權益類產品爲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今年共有19只三年期產品結束首個運作期,區間業績“全軍覆沒”,近七成產品成立三年來虧損幅度在30%以上,最差者甚至“腰斬”。

這意味着,投資者若在成立時買入這些基金,並持有約三年,不僅賺不到錢,淨值甚至還接近砍半。贖回與否,已經成爲投資者兩難的選擇。

目前,還有8只產品將在今年陸續到期,其中半數至今累計虧損超過40%。這些原本想要解決“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痛點的產品,爲何淨值長期在“水下”難有起色?三年持有期屆滿開放後,會被投資者拋棄嗎?

三年持有全軍覆沒

三年前,被冠以“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習慣”“避免追漲殺跌”等理念的三年持有期基金扎堆發售。Wind數據顯示,僅2021年,就有27只(僅計算初始基金)此類主動權益產品成立,創下歷史新高。

所謂三年持有期產品,就是投資者在任一時間買入基金份額並確認後,持有該基金滿三年後才能贖回。

“設定三年的封閉週期,初心是希望客戶能夠接受長期投資理念,解決‘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問題,同時也讓基金經理能夠更從容地以長期視角做出理性決策,不因短期贖回的壓力而損害基金持有人的長期利益。”一位頭部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說。

幫助投資者“管住手”了,完成了三年運作週期的產品是否賺錢?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今年以來共有19只主動權益類產品結束首個三年運作期,區間業績無一例外遭遇“滑鐵盧”。

據第一財經統計,其中有近七成產品成立三年來虧損幅度在30%以上。其中業績虧損最少的是國富競爭優勢三年持有A,截至5月14日,該產品較2021年5月14日成立時累計虧損5.73%。

虧損最多的嘉實時代先鋒三年持有A,運作期的區間業績爲-50.7%。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泓德睿源三年持有、銀華富饒精選三年持有、東方紅啓瑞三年持有A的區間虧損幅度均超過40%。

手握三年持有期產品的江月對記者表示,自己和身邊朋友交流後發現,買入的三年持有期基金大多虧損,已經對這類產品失去信心。

另一位投資者王濤(化名)也有類似情況。他說,其投資的產品目前只運行了不到兩年,但已經虧損了40%以上,“看着產品虧損越來越大卻不能止損,這種體驗很煎熬”。

這一情況並非少數。以東方紅智華三年持有A爲例,該產品在本月18日到期,首個運營期的累計回報爲-36.17%,復權單位淨值降至0.64元。在該產品的評論區,投資者的不滿隨處可見。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東方紅智華三年持有的合計基金規模爲26.93億元,較之募集時40.56億元“縮水”了三分之一。最新年報顯示,該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達99.54%。

現實爲何“骨感”

從設立的初衷來看,持有期產品是爲了幫助投資者減少短期操作、克服追漲殺跌,提升投資體驗。但隨着時間的推移,A股經歷了劇烈的結構性行情以及牛熊轉換,基金經理們雖然沒有申購贖回的壓力,面對這輪行情似乎也有點“水土不服”。

2021年,上證指數在3312點至3732點區間震盪,隨後震盪下跌,一度下探至2635.09點。截至今年8月22日,上證指數近三年下跌16.88%、滬深300指數同期下跌30.55%。

業內人士認爲,儘管持有期基金從設計機制上保證投資者降低交易頻率,減少交易摩擦對實際投資者收益的影響,但持有期基金並不能保證最終的投資收益,最終的投資收益仍然受市場環境、基金策略以及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影響。

“高位發行的產品,給基金經理帶來的業績挑戰更大。加上不少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與投資能力不匹配,加上行情衝擊,業績回調難以避免。”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說,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或能力圈,與市場風格變化的不匹配,也是拖累產品業績的重要原因。

“在市場整體的‘負貝塔’較大的情況下,通過選股或許能讓組合少跌一點,但想完全對抗下跌環境是不容易的。”一位有相關經驗的基金經理也表示,市場風向改變時,也不能隨意放棄自己的理念和賽道,一味去迎合市場上的板塊輪動跟風改變,“最可怕的就是‘既沒吃到肉,又捱了打’”。

在部分投資者看來,當初買入基金時,是付諸了信任的,現在產品陷入虧損,顯然並未體現出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價值,尤其對於主動管理型基金來說,基金經理恐怕難辭其咎。“用三年的時間衡量一隻基金的優劣還不夠?既然已經損失了一定的流動性,那對這類產品也會有更多期待。”江月說。

是否會引發贖回潮?

那麼,虧損的三年持有基金開放後,是否會被投資者拋棄?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首次打開贖回的15只三年期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贖回。據第一財經統計,上述產品去年底的合計份額爲296.58億份,二季度末減少42.69億份至253.89億份,平均贖回比例爲11.4%。

其中約有半數產品遭到一億份以上的贖回。如贖回最多的工銀圓豐三年持有,上半年基金份額減少20.95億份,年內份額減少兩成;鵬華遠見回報三年持有、泓德睿源三年持有等產品則分別減少了4.18億份、7.57億份。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在基金全稱中帶有“三年持有”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共有72只(僅計算初始基金)。

在完成了首個三年運作期的40只基金中,12只是以正收益“交卷”的,佔比爲30%。其中表現最好的是2018年1月31日成立的東方紅睿澤三年持有A,該產品期滿時的累計回報爲104.4%。而虧損較多的5只產品均爲今年到期,也佐證了成立時點的重要性。

接下來,還有8只基金將於今年迎來首個三年運作期屆滿。從業績表現來看,這些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虧損。截至8月21日,8只產品的平均虧損幅度近40%。

即將在本月陸續到期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A、泰康優勢精選三年持有期,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分別爲-57.36%和-33.73%。換言之,留給這些產品收復失地的“時間”不多了。

不過,投資者的贖回決策可能受多種因素左右。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認爲,在2021年公募發行高峰期間成立的一批三年持有期產品面臨集中到期,但潛在影響可能被高估。

在他看來,一方面是集中到期產品規模並不算高;另一方面則是到期後可能觸發集中贖回,但對市場影響可控,即便全部贖回,也較難給市場帶來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