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抓好糧食安全“頭等大事” 高標準農田裡寫滿“豐收策”

人民網記者 李棟

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質量第一,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

當前,黃淮海地區冬小麥處於抽穗灌漿期,長江流域小麥即將進入收穫期,各地高標準農田爲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北方,冬小麥進入抽穗灌漿期,河北保定曲陽縣文德鎮的高標準農田裡一派勃勃生機。

種糧大戶王愛永站在麥田邊,拿出手機輕輕點擊屏幕,一臺工作半徑可達140米的中心支軸式噴灌機緩緩移動,開始了新一輪的作業。

“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這是王愛永對高標準農田自己的內心體會,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田間灌排系統更加完善,機械化作業更加便捷,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眼瞅着一塊塊農田變成良田,莊稼種在高標準農田裡,那才叫一個踏實。”王愛永說。

高標準農田項目指揮部負責人陳冬兵介紹,與普通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械化水平比非項目區高15到20個百分點,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比非項目區高30%。同時,項目區節水增糧能力顯著增強,每畝農田節本增效500元以上,畝均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0公斤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強政策和資金保障,強化全程監管,提高工程質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截至3月底,各地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約1000萬畝、開工在建面積約4435萬畝。”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勳在介紹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

從“肩上背”到“天上飛”,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是我國“三農”人對於現代化農業的希冀。

在南方,位於四川眉山天府新區貴平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施工現場,大型挖掘機、壓路機正在地頭來回穿梭,工人們開足馬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爲接下來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奠定基礎。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1萬畝,其中5000畝改土區域基本完成,現階段正全面移交種植大戶進行種植工作,整個項目預計在5月份之內完成。目前旱地已種植約1800畝,水田種植約800畝,預計本週內完成播種。”貴平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經理陳超介紹。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根據地形地勢特點,高標準農田修建時綜合考慮實用性和建設成本,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及適應現代農業生產需求。”眉山天府新區鄉村振興局耕保股負責人祝志文介紹,當地依勢移高填底,實現耕作田塊內部土方的挖田平衡,並配套坡面防護措施等。“2024年,眉山天府新區5.04萬畝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務正在建設當中,主要涉及貴平鎮和高家鎮;2025年,4.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規劃設計。”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體現在外觀上,更要落到耕地質量提升和助農增收上。”祝志文說,接下來,還將利用“衛星+物聯網”賦能智慧農業,在耕地保護、土地經營、種植監測、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發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保障糧食安全。

讓高標準農田“高”起來,投入不可或缺。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介紹,中央財政強化資金政策保障,今年農業生產相關資金已經下達,支持實現全年農業生產開門紅。將加大資金投入,指導地方用好2023年底增發的2249億元國債資金,高質高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灌區改造提升等項目;提高補助標準,將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時取消地方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

“我國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必須不斷加大耕地保護建設力度,做到‘藏糧於地’”。陳邦勳說,目前,農業農村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編制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將分區、分類、分標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有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