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期貨納入夜盤 明年有譜

工商時報與臺灣期貨交易所共同舉辦2023 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進行主題座談時,與會貴賓針對臺灣資本市場永續轉型熱烈討論:右起爲臺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素華、中國信託商銀副總吳恭維、期交所副總楊朝舜、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圖/顏謙隆

2023期貨學術實務交流研討會

隨着避險、策略交易漸成顯學,投資大衆對於期貨市場關注度及參與度持續提升,帶動交投熱絡,期貨夜盤交易口數更是大幅成長。臺灣期交所副總楊朝舜表示,繼臺股指數ETF後,期交所目前正研議將個股期貨部分標的掛到夜盤,明年可望實施,促進臺灣期貨商品發展更加全面。

「2023 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座談以「創新。韌性。永續:鏈結國際 臺灣資本市場永續轉型」爲主軸,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擔任主持人,邀集楊朝舜、臺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中信銀行副總經理吳恭維以及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素華與會,對於夜盤期貨交易、金融詐騙等議題進行會談。

臺灣期貨市場快速成長,從期交所開業1998年交易量27.79萬口,去年已達3.84億口,25年成長1,383.43倍,顯示投資人對於避險商品需求與日俱增。據統計,今年全球期貨成長44%以上,特別是臺灣期貨市場夜盤交易口數大幅增加,更顯示因應國際市場快速變化,投資人在夜盤交易時段參與度轉趨積極。

楊朝舜指出,臺灣期貨市場近三年年交易量突破3億口,同時小型合約的商品交易量愈來愈熱絡,包括小臺指超越大臺交易量,期交所也觀察到此現象,近年讓商品儘可能小型化推出更活絡的商品,且因應個股期貨交易熱絡,期交所目前正規劃將臺積電個股期貨加入夜盤交易,預計明年正式上路。

此外,期交所也將建置「交易人風險偵測平臺」,提供交易人評估風險之數位工具。交易人可對部位進行組合、拆解降息對部位損益、風險參數的影響。

黃崇哲認爲,AI應用工具、服務開始落地,宣示「AI時代」即將來臨。將是下個階段產業發展重要方向,尤其生產供應鏈走向全球化,半導體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地皆進行生產,且AI基礎在於數據,在中國大陸與西方價值不同的情況下,預料應用層面會出現兩套系統,臺灣可望則可望複製安卓、蘋果競爭模式,從中扮演掌握雙方趨勢的重要產業科技鏈。

歐素華指出,對抗高通膨最佳方法是找出高成長的「明日之星」,像具備數位轉型優勢的「ABCDE」,包括AI人工智慧、Blockchain區塊鏈、Cloud雲端、Data大數據資料及ESG,或相對成熟穩健的美國金融、醫療等本身有抗通膨特性的產業。而在企業經營上,臺灣許多中小企業面臨困境,最根本問題還是要回歸基本面,透過民間及政府共同協助轉型升級,強化企業體質。

針對金融詐騙事件頻傳,吳恭維表示,以銀行端爲例,在開戶之前,需要對客戶完成KYC(Know Your Customer)。同樣來說,一般投資人在進行交易前,也要先了解交易商品、市場機制,以及交易機構是否在主管機關公佈的合法名單內,並且做好風險控管、嚴格執行停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