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應得到尊重(國際論壇)

貝文江

理解和尊重文明多樣性對於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至關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借鑑,努力尋找既尊重個人權利又促進集體福祉的平衡點

《習近平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法漢對照)全球首發式不久前在法國巴黎舉行。這部著作闡釋了中國在人權議題上的立場主張,呈現了中國對於人權的理解和加強人權保障的實踐。中國認爲,不同國家有着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人權的理解和保障方式應當具有多樣性。這一理念對於當今世界極其重要。

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56個民族,治理這樣一個國家的複雜程度不言而喻。中國的治理模式兼顧包容與高效,確保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中國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環境保護,在教育、醫療、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進行大量投資,努力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充分保障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立足現實,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堅持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強調缺乏發展將限制其他人權的實現。發展不僅是國家的權利,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經濟持續發展爲人權保障提供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數億人成功脫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存權和發展權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通過提高教育普及率、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增加就業機會等,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中國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努力實現不同社會羣體之間的平衡發展。通過加強法治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等方式,中國積極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事務,倡導尊重各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在人權領域推行雙重標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人權治理體系。個別國家自視爲“人權楷模”“民主燈塔”,認爲自己對人權、民主有壟斷權,甚至不惜採用極端手段推廣自身人權、民主發展模式。但在這些國家,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許多民衆難以獲得醫療服務,公共安全得不到保障,少數族裔遭受根深蒂固的歧視,社會矛盾不是通過建設性對話得到解決而是訴諸暴力抗議。這些國家根本談不上是“人權楷模”。

東西方對人權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不同文明在文化、歷史、哲學理念上的差異。西方文明將人權觀念建立在個人自由之上,更強調個體解放。東方文明更重視集體和諧與社會的整體福祉,強調通過加強團結、培育責任感來實現社會和諧與持續發展。理解和尊重文明多樣性對於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至關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借鑑,努力尋找既尊重個人權利又促進集體福祉的平衡點。

(作者爲法國扎菲爾歐亞合作促進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