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症候羣「接種後2-3周」發病率最高 急診醫揭嚴重後果

GBS的發生率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超過50歲的人患GBS的風險最大。而先前研究發現,在接種疫苗後的前2至3周內,發生GBS的風險最高。(本報資料照片

長庚兒童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格林-巴利症候羣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爲急性的免疫介導的脫髓鞘神經病變。(疾管署提供)

國內流感疫苗開打至今,截至昨(27日)不良事件通報已累計76例,更爆出4例死亡。不過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4個案死因爲心血管疾病,和疫苗的關聯性低,仍會維持施打。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臺中一名51歲男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昏迷,確診爲「格林巴利症候羣」(GBS),目前尚未脫離險境。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接種疫苗後2-3周內,是GBS發病的高風險期;嚴重恐導致呼吸衰竭,少部人康復後仍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長庚兒童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格林-巴利症候羣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爲急性的免疫介導的脫髓鞘神經病變,導致信號傳遞減少,肌肉進行性無力和麻痹。GBS主要由呼吸道感染(例如:流感)和腸道感染(例如空腸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引起和觸發。

吳昌騰指出,GBS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超過50歲的人患GBS的風險最大。而先前研究發現,在接種疫苗後的前2至3周內,發生GBS的風險最高。另外,在接受流感疫苗接種的個體中,GBS的發病率約爲百萬分之一至二,推測是涉及內毒素和疫苗誘導的自身免疫的協同作用導致機轉

常見的GBS最初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從四肢遠端隨後前進到四肢近端,嚴重恐導致呼吸衰竭,約有15%的病例需要接受機械通氣,如臺中個案目前仍靠呼吸器維持,屬於重症。一般來說,使用的治療方式包括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術以及支持性療法。雖然大多數個案接受治療後康復情況良好,不過吳昌騰表示,但有些病例仍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針對此GBS個案表示,根據學理來說,國內每年約會有230-460人發生此病,但現在打400多萬人出現1人,比背景值還要低,機率來說是有可能在背景值自然發生的狀況。不過還有待臨牀醫師做病毒檢測,來判斷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