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銀泰、高鑫,阿里終結十年新零售探險?
經過去年的大規模調整之後,阿里背上的包袱依舊沉重。今年以來,阿里圍繞剝離非核心主業打出了一套連招,先是宣佈出售高鑫零售,緊接着又宣佈割肉銀泰百貨,退出了這個投入十年心血的線下零售實體。
其實,阿里出售銀泰百貨以及高鑫零售早有徵兆。早在去年馬雲重回一線後,就提出了"迴歸淘寶、迴歸用戶、迴歸互聯網"的口號,隨後阿里內部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聚焦主業的戰略愈發清晰。
斬銀泰砍高鑫,阿里堅決迴歸線上
早在10月15日,高鑫零售就曾發佈公告表示,高鑫零售控股股東阿里巴巴方面,正在與要約收購人討論收購事項。而此次阿里與銀泰百貨的徹底分手,更讓外界明確了阿里迴歸線上的決心。
其一,站在阿里層面來看,線下零售早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從2017年阿里完成對銀泰百貨的收購,到後來的密集改造,阿里在銀泰這筆交易上,累計投入的資金超過了200億,最後僅以74億出售,僅考慮初始投入,阿里的虧損就高達93億人民幣。但在銀泰上的投資上,僅以交易價格來計算阿里的收益,似乎並不確切。
作爲一家知名的百貨公司,銀泰手裡積累了幾千個知名品牌資源,這些資源曾在天貓起步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彼時,很多知名的品牌商根本不願意,與沒有多大名氣的天貓合作,而銀泰百貨與淘寶的關係,直接促成了後者引入了大量優質品牌商,助力天貓渡過了品牌起步的關鍵一步。
如今,天貓已成功吸引了超過30萬家品牌商入駐,銀泰百貨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給阿里帶來更多資源的增長,反而開始成爲其發展的負擔。畢竟像銀泰這樣的大型百貨公司,現在已擁有超過5萬名員工和數百家合作企業,持續的高成本投入,嚴重拖累了阿里的核心業務。按照阿里財報的說法,如果四季度剔除高鑫零售、盒馬及銀泰這類有實體零售運營的業務,阿里不管是收入還是經調整EBITA率,都會有更好的表現——剔除後,阿里集團總收入增長約8%,經調整EBITA率也會比現在高約4%至約24%。
顯然,在電商進入存量博弈的當下,繼續投入高成本的線下業務,與阿里長遠的業務方向並不匹配,出售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二,線下零售業正面臨歷史性劇變,而AI、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也在蓬勃發展,當此之時阿里需要果斷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選擇。從傳統商超發展的角度看,隨着變革進入深水區,併購、重組事件時有發生。9月23日,名創優品斥資63億收購永輝超市29.4%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名創優品,將成爲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9月27日,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及十四家子公司的重整計劃已執行完畢。業內人士認爲,線下超市正面臨結構性機會,需要打破超市原有的利益格局和機制,實現新的發展。
然而,相比長期參與線下零售的胖東來、名創優品等玩家來說,阿里顯然缺乏直接的動力,去參與這場線下變革。相比之下,有美團、京東等諸多互聯網巨頭參與的即時零售,展現出了絕佳的發展勢頭,這個融線上線下爲一體的場景,更像是阿里的天然主場,更值得阿里全力進擊。
阿里終結九年新零售探險?
從2016年提出新零售,到2024年的徹底放手,時至今日阿里似乎已經看到了自身在零售業中的侷限,不再執拗地堅持原有的想法。
首先,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阿里已經與新零售做了切割,短期之內應該不會大規模地重返線下實體。從形式上來說,阿里已經明確了"迴歸主業"的決心,不再繼續投入重資產的線下實體,一些非核心的投資業務如小鵬汽車、麗人麗妝等,阿里也在陸續退出。與此同時,阿里曾經苦心經營的銀泰百貨、高鑫零售,都已經在易主或者易主的路上了,這一切都預示着阿里過去十年新零售探險的終結。
客觀上來說,在移動互聯網拉開大幕的黃金時代,阿里大手筆在一二級市場掃貨,曾經給阿里帶來了財務回報或者戰略協同。比如,銀泰百貨、高鑫零售與阿里菜鳥、支付寶、餓了莫的協同,就曾爲阿里征戰線下,帶來了巨大的現實機遇,阿里的線上體系,也爲前者如銀泰百貨,帶來了高達幾千萬的會員用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里的新零售戰略不能算是失敗。
但拼多多、抖音等新勢力的崛起說明,阿里的新零售其實並沒有站在超級主線之上,至少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過去5-10年拼多多、抖音從無到有,長成了參天大樹,尤其是拼多多,在幾乎沒有金融、本地生活等板塊的情況下,市值甚至一度超越了阿里,並在全世界範圍內保持着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而阿里耗費了巨大心力的線下商超,最終僅維持着比市場略好的增長率,沉重的開支壓得阿里氣喘吁吁,甚至一度出現了虧損。過往的經驗和案例證明,互聯網也有自己的侷限,即便強如阿里也不能例外。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阿里果斷剝離線下商超業務,不僅是告別過去,更是審慎面向未來的正確態度。
其次,雖然阿里新零售的效果不佳,但未來不排除阿里還將探索新的零售模式。事實上就在不久之前,1688在鄭州機場開了一家"1688河南選品中心",核心是便宜,目標是打造成"白牌供應鏈超市,對標山姆"。從阿里的動作來看,阿里意在挖掘1688的供應鏈稟賦,畢竟量大不貴、成本領先,本就是山姆打遍中國無敵手的核心殺手鐗。而在低價供應鏈方面,1688手裡的商家資源,簡直不要太豐富,成規模的商家就有200萬家,這是阿里的一大優勢,這也是阿里繼續參與市場的底氣。
從這裡不難看出,儘管阿里新零售的效果不佳,但阿里圍繞零售市場的探索仍在繼續。
聚焦電商與AI,阿里找回能力邊界
從九年改造到最終放手,在阿里與銀泰這場空前的數字化實踐中,阿里用真金白銀驗證了互聯網的神奇之處,也暴露了自身的侷限性,這或許正是阿里決定聚焦電商與AI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阿里在電商層面通過AI技術,對其核心電商業務淘天進行深度改造,全面重塑阿里電商、重振主業。比如,阿里通過AI技術,不僅優化了用戶的購物體驗,還幫助商家通過個性化推薦、智能客服和物流優化等手段,提升了整體運營效率。當然,這只是AI大模型工具化屬性,在不同場景的延展,但其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
比如,阿里推出的爲中小商家設計的AIGC(生成式AI)創意平臺,致力於通過AI技術自動生成圖片、視頻、文案等創意內容,極大降低了商家在創意製作方面的時間和人力投入。另一AI驅動的投放產品"全站推廣",基於"付免聯動"機制,讓AI識別用戶意圖、精準定位標籤,爲商家拿到更具確定性ROI。
有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全站推廣爲超150萬商品全域拿量,投後7天GMV環比平均增長超65%;以AI客服爲例,速賣通爲平臺所有的全託管、半托管商品配備了AI客服。數據顯示,6月份配備了AI客服的商品,售前詢單的轉化率提高了29%;商家的AI需求在不斷增長,近半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兩個月,商家對於AI的調用量就翻1倍。
可以說,阿里電商平臺引入AI技術,大大降低了商家和用戶的決策成本,提升了整體作業效率,同時工具化的流行也大大提升了阿里自身的運營能力。
另一方面,阿里全面押注AI技術,通過投資、親自下場等多種方式,搶佔AI帶來的時代先機。依託阿里雲創新且低成本的雲資源,以及阿里強大的開源技術實力、高度定製閉源等優勢,阿里雲正在全面重構底層硬件、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大數據與AI模型,並與AI場景有機適配、融合,加速模型的開發和應用,目前阿里已經誕生了諸如通義千問、通義萬象、通義聽悟等諸多AI應用。
除了自研之外,阿里還相繼投資了一大批國內知名的AI大模型獨角獸,其中就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零一萬物、百川智能5家AI大模型企業。雲計算廠商的財務和算力支持,正成爲AI大模型初創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
除了投注大模型之外,阿里旗下的AI搜索夸克實現了高速增長;引入AI的釘釘,已經成爲衆多企業的智能化助手和數字底座;其他如餓了麼、高德、優酷、菜鳥等業務,也都以場景化的用戶觸點爲契機,落地AI垂直場景,升級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不難看出,不管是對外投資還是內部應用,AI都已經成爲阿里最重要的投入方向了。隨着阿里從點到面的變革展開,阿里正在自己熟悉的電商與技術領域,找回自己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