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葉茂,共築人工智能新生態

(原標題:根深葉茂,共築人工智能新生態)

7月8日,第四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召開。華爲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開幕式發表演講,主題爲“根深葉茂,共築人工智能新生態”。胡厚崑強調:“只有基礎打得牢,根技術扎得深,應用創新跑得快,纔有人工智能產業的參天大樹和生態的持續繁榮。”

以下是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來賓,大家好!

上海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高地,很榮幸參加第四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昨天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參觀了展館,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AI的技術和應用,不像以前那樣比誰更酷更炫,而是落到了各行各業,來到了我們身邊。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變化,恰恰體現了人工智能從有形化爲無形,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樣在改變各行各業的力量。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個身邊的例子,就是上海熱線。聽我在上海的同事說,這條熱線的響應速度非常快,而且能回答的問題非常多。這是因爲該熱線系統自去年開始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用到了如自動派單、語義識別,甚至情緒感知等功能。有了這些技術加持,整個熱線的服務速度加快了,過去派一張單要好幾分鐘的時間,現在幾秒鐘就搞定了。去年在疫情期間,熱線平均一個月要處理60多萬單市民訴求,沒有這種效率的提升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除了效率提升,這條熱線系統變得越來越智能,甚至可以主動預警風險事項,比如說寒潮來了以後哪些地方的水管會爆裂,它會做出預測,讓城市管理部門做好預案,快速處理。得益於人工智能的加持,不僅熱線的服務效率和質量提升了,更讓市民感受到了城市管理的溫度。

上海熱線只是AI帶來改變的一個例子。當前,AI正處於行業規模應用推廣的關鍵時期,從天上的雲變成了地下的雨,改變每個行業。要加速這一進程,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代表行業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匯聚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爲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讓AI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成爲新型的城市公共資源,讓智能觸手可及。數字經濟時代,AI算力就如同水和電一樣,將成爲一種新型公共資源。沒有充足的AI算力,就像沒有足夠的水和電一樣,會大大制約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講“要想富,先修路”,而在當下的中國,建設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爲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就顯得尤爲重要。我們要通過這樣的努力,讓AI算力成爲一種可廣泛獲得、可負擔得起的公共社會資源。

當前在全國已經有二十多個城市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積極地開展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規劃和建設工作,華爲也有幸參與其中。通過我們的實踐及與多方的交流,我們有三點思考,在此分享。

首先,要合理規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規劃應該在算力需求集中的地方進行統籌建設,而不應該漫天撒網,尤其要避免重複性建設。其次,規劃工作要從大處着眼,對於架構的考慮應該以終爲始,而部署和建設的工作應該從小處着手,由近及遠,跟隨需求變化小步快跑不斷地迭代升級,這樣能夠讓我們的投資始終發揮出最大的效率。最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技術提供方和廣大應用開發方要通力合作。一邊建設,一邊引導應用的落地,這樣才能推動本地的產業升級和發展。

秉承上述原則,武漢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從去年開始規劃,於今年5月30日投入運行。一經投用,就滿負荷運行,爲本地的高校、科研機構提供了充沛的AI算力,孵化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應用,當前已啓動擴容。用這樣的方式,該中心的設備保持着滿負荷運轉,讓投資發揮最大效力,成爲當地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第二,技術要扎到根,根深才能葉茂。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根技術,如處理器、AI計算框架等,增強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韌性。2019年也是這個會上,華爲成爲科技部頒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中唯一的“基礎軟硬件”建設單位,今天我向各位報告一下進展。依託昇騰基礎軟硬件平臺,包括昇騰處理器、Atlas系列硬件、異構計算架構CANN、AI框架MindSpore及AI應用使能ModelArts等,我們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在硬件方面,已經有10多家合作伙伴推出了基於昇騰模組、板卡的AI系列硬件;在AI計算框架方面,MindSpore已成爲國內主流AI計算框架,開源社區累計下載量超過41萬,100多家高校開展教學;在應用開發方面,已經有500多家合作伙伴基於昇騰開發了600多個AI應用。明天,我們也將在本次大會上,聯合合作伙伴發佈昇騰智造、昇騰智城、昇騰智行和昇騰智巡解決方案,讓人工智能進入千行百業,歡迎大家參加。

這次的展覽中,我也欣喜地看到,展示硬科技的公司多了,華爲願意與大家一道,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新局面。

第三,大膽運用技術手段,改變AI應用開發模式,突破AI普惠瓶頸。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需求的持續涌現,當前應用開發效率成了最大的瓶頸,這嚴重阻礙了技術和需求的結合。現在業界AI開發高度依賴專家和數據,不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收集和處理數據,還要消耗大量專家精力進行參數調優,很難在短時間內就達到產品化要求,我們把這種模式叫做手工作坊模式。

華爲認爲要用技術手段去改變這樣的開發方式,提高開發效率。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這項技術,有望解決這個難題。基於預訓練大模型,開發者只需要少量行業數據就可以快速開發出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強的AI模型。這種工業化的AI開發新模式,將極大促進AI在產業的發展。

爲了支持新的開發模式,今年華爲雲聯合夥伴推出了盤古系列預訓練大模型,包括業界首個兼具生成與理解能力的中文NLP大模型和通用視覺大模型,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和企業能通過盤古大模型實現AI應用的快速開發,讓AI普惠千行百業。

女士們、先生們,只有基礎打得牢、根技術扎得深、技術跑得快,纔有人工智能的繁榮發展。華爲願意與各方一起努力、合作共贏,加速AI走向規模化應用,共同繁榮人工智能的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