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央企精神血脈 | 科技強國、航天強國,敢於超越、勇攀高峰

小新說

1月6日,貫徹落實中央企業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專題推進會在京召開。會上,兵器工業、中國石油、中核集團、中國三峽集團、航天科技5家單位作了“賡續央企精神血脈”主題宣講報告。3月21日起,《中國組織人事報》連續刊發5家央企主題宣講詞,旨在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激發央企更好履行責任使命,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今天,小新爲您分享賡續央企精神血脈系列之五——《敢於超越 勇攀高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題宣講詞》。

賡續央企精神血脈系列之五

敢於超越 勇攀高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題宣講詞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爭奪技術創新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

科技強國、航天強國,是中國航天人的神聖使命;敢於超越、勇攀高峰,是中國航天人融入血脈的基因密碼。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並實現繞月,中華民族終於圓了千年奔月的夢想。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人們歡呼跳躍,握手擁抱。此時,有一位老人走到一個僻靜角落,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地擦着眼淚。他就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孫家棟,曾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模擬圖

在他身上承載着中國航天太多的第一:先後託舉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先後擔任我國北斗導航工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這一次,他又爲中國航天樹起了第三座里程碑。這一抹淚,是辛酸淚、奉獻淚,也是幸福淚、欣慰淚。

60餘年的航天生涯,他用行動踐行了“國家需要,我就去做,造一輩子中國星”的人生誓言,見證了中國航天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影響和帶動一支支優秀的航天隊伍,攻堅克難取得轟動世界的航天成就,用一生對創新夢想的執着追求,詮釋了“我們都是幸福的追夢人”。

2020年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自此,5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以高精度星網,忠誠守護着國計民生,爲全球提供導航服務。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標誌性戰略成果。

北斗系統建設初期,我們曾遭遇前所未有的國際封鎖、打壓、遏制和排擠。

開局就困難重重!怎麼辦?

北斗衛星總指揮李祖洪的話語鏗鏘有力:“‘巨人’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肩膀上。那我們自己就要成爲‘巨人’。”

頻譜資源是衛星導航系統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聯合國國際電聯提供的頻譜資源非常有限。中國北斗與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競爭異常激烈。

根據“先用先得”和“逾期作廢”的國際規則,頻譜資源啓用時限極其緊迫,中國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爭分奪秒發射一顆衛星搶佔頻譜資源,否則北斗建成全球導航系統的一切努力、一切憧憬將化爲泡影。

時間不等人!爲節省時間,所有參試人員沒有片刻的喘息,必須在200小時內不間斷加電測試。這一次,院士、型號老總和技術人員一起排班,以最快速度完成了發射場各項工作。

加電測試期間,謝軍總設計師一直在現場寸步不離。由於技術跨越很大,“險情”不少、考驗不斷,每次都必須馬上處置,務求萬無一失。在持續的戰鬥中,他暈倒了三次。

望着平日裡鐵漢錚錚的謝總臉色蠟黃,許多年輕同志都哭了。等謝軍緩過勁來,一看大家在流眼淚,掙扎着起來,焦急地問:“怎麼了?衛星出問題了嗎?”聽到他的問話,大家哭得更厲害了!“謝總,看到您累成這樣,大家揪心,難受啊!”

經過如此超常的工作過程,衛星於2007年4月14日發射升空。兩天後,當北京獲得清晰信號,此時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最後時限僅有不到4個小時。

我們的北斗是在大門即將徹底關閉的最後一刻,擠進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俱樂部。此次,拼出來的險勝,有效地保護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頻譜資源,拉開了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建設的序幕。

從區域到全球,以百米衝刺跑馬拉松,敢於超越,奮鬥不息的北斗人,先後突破多個“國際首次”——

實現了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衛星壽命大於10年,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各項性能指標世界一流!

中國北斗徹底扭轉了長期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局面,數萬北斗人以無私奉獻,將國家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月球背面有太陽系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撞擊坑,是探索宇宙低頻射線最理想的場所。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從來沒有一個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着陸,登陸月背一直被全世界視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此背景下,我國研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太空究竟該乾點什麼,一度成爲了爭論的焦點。

不少人認爲無須冒險,落到月球正面更穩妥、更有把握。關鍵時刻,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站了出來,他的話語擲地有聲:“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就是要到月球背面去,做一點人類航天曆史上沒有做過的事。”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爲推動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夢想有了,但變爲現實,談何容易。面對38萬公里之外的這一“盲區”,我們要落在哪?怎麼去?怎麼落?怎麼聯繫呢?一道道難關擺在眼前。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可借鑑,沒有任何前人的做法可參照,沒有任何成功的案例可模擬,我們只能也必須成爲第一個!

不知道在哪裡着陸不可怕!嫦娥團隊設計師們一頭鑽進文獻海洋,從有限的材料中汲取智慧,綜合分析了月球背面的環境特性和不確定性,經過多輪迭代,最終在月球背面的崇山峻嶺中,找到一片珍貴的平地,最佳着陸點出現在眼前。

我們都知道,月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繞地球公轉。由於潮汐等因素,數百萬年以來,人類都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臉”,卻絲毫看不到月球的背面,通信信號也無法穿透月球球體往來穿梭於地球和月背之間。那麼,怎麼跟登陸月背的玉兔聯繫?

撲面而來的挑戰並沒有讓研製團隊退縮。經過高精度軌道控制,地、月、星鏈路建設,研製人員們精心設計出一顆貫通地月的中繼衛星,在距離地球約45.5萬公里的拉格朗日L2點搭建了一座美麗“鵲橋”,成功研製了能夠抵抗零下230攝氏度極低溫的大口徑傘狀天線,最終確保“天塹變通途,地月傳佳音”。

“出得去”“剎得住”“控得精”“落得準”“走得穩”!嫦娥四號讓“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閃耀在茫茫太空。

有記者問:“對於從沒去過的月背,你們有信心嗎?”葉培建院士堅定地說:“我們靠黨心、良心、責任心幹出來的探測器,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讓我們的目光回到美麗的藍色星球——地球。2021年5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入軌後不久,一段天和機械臂在空間站上閃轉騰挪的模擬動畫,引發網友熱議。

“快看,中國空間站機械臂擺出了一個大大的V字造型,宛如勝利者的姿態傲視寰宇,在太空盡秀肌肉,太炫酷了!”

自發射成功以來,空間站機械臂經歷瞭解鎖展開、在軌爬行和艙外巡檢等多重測試考驗,託舉航天員出艙,完成更換熱控泵組、機械臂級聯裝置等一系列複雜操作,圈粉無數。

機械臂僅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與美俄等航天強國相比,我國載人航天起步較晚,國內基礎工業相對薄弱。爲此,我們沒有照搬他們的經驗,而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起步之初的發展思路自主研製。

從再生生保技術到機械臂控制技術,從碳纖維材料到大功率電源模塊,無不經歷大量艱辛繁雜的科研攻關,往往一個控制參數的迭代就要仿真幾十個小時,一個試驗條件的確認就要反覆推演,僅核心艙就有數百項新技術,6000臺套設備,60多萬個器件,22萬個控制節點,7萬多個遙測參數。

多年來,廣大航天人接續奮鬥,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最終使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國高度”!

中國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敬錚談起他在中國航天追夢路上的感悟:“二十年前,我和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地面進行一次飛船操作試驗。當時的神舟飛船還沒有正式實施載人飛行任務,爲了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以及飛船的在軌穩定運行,我們的科研人員始終把自己當作航天員的替身,在地面開展了大量的相關試驗。我們始終是飛船最親密的陪伴者,是與航天員最接近的模擬者,手足相依,心神相連。”

“與載人航天工程結緣的20多年,我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師成長爲一名科研骨幹,見證了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從‘無人飛行’,到‘有人飛行’,再到空間站建站的巨大飛躍,也見證了一大批80後、90後成長爲航天事業的主力軍,在我的身邊,有許多跟我一樣年輕的型號兩總,大家正在爲航天夢、強國夢而努力奮鬥着。”

“此時此刻,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空間站正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軌道飛行,三位航天員正在開展爲期180天的太空駐留任務。”

如今,嫦娥四號翩然落月背、嫦娥五號攬月採壤歸,北斗指路、天問探火、祝融馭火、天和定蒼穹、天舟濟星海、神舟掌天宮。

展望未來,小行星探測、木星環繞、火星採樣返回、載人月球探測等科技創新正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

▲ 神舟載人飛船正在加緊研製。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奮進新時代,中國航天人將一如既往勇往直前,追夢前行!

———— /END/ ————

責任編輯丨郎 媛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內容來源 | 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