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時間要“對錶”羣衆實際需求

原標題:公共服務時間要“對錶”羣衆實際需求

近年來,“博物館熱”“圖書館熱”持續升溫,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成了休閒出遊的熱門選擇。然而,不少人表示,想要在平時工作日前往這些場所通常很難實現,大部分公共文化場館的開放時間都與工作時間重複,“上班沒時間去,下班想去卻關門了。”

面對羣衆的呼聲,相關部門迅速做出了反應。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隨後,多地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對開放時間進行了調整,最大限度滿足羣衆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於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就是亮眼的文化地標,它們爲城市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培植了樸素的人文情懷,精心涵養着一座城市的精氣神。每當夜晚降臨,城市的腳步放慢,人們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這些文化場所明亮的燈火裡,不僅能夠真切地觸摸到生活的如意和美好,還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溫度與活力。

事實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只是在文化領域,還涵蓋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近年來,不少基層公共服務窗口也在不斷深化改革,更好地滿足羣衆需求。比如去年5月20日(諧音“我愛你”),恰逢週末休息日,爲了滿足新人結婚登記的需求,多地婚姻登記部門決定增加週六延時服務,爲“愛”加班,此舉受到了輿論的廣泛好評。

如今,不少地方都設立了政務服務中心,羣衆前往對應的窗口辦事,不僅環境好,服務也很周到。但是由於人手有限,在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這些特殊時間,有些窗口只能提供諮詢服務,無法正常辦理業務,讓羣衆感到不便,有人對此發出 “你有時間我沒時間,我有時間你沒時間”的感嘆。

公共服務與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公共服務的水平怎麼樣、質量高不高,直接影響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雖然在一些特殊日子來臨之際,相關部門臨時加班也是滿足羣衆需求的方式,但是這種非常態化和不可持續性的服務方式,並不是消除公共服務“時間盲區”的根本之策。

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水平,不因“時間差”讓羣衆產生失落感,當務之急是要讓公共服務時間“對錶”羣衆需求。換句話說就是,要以羣衆視角考慮問題,從需求端出發,在供給側改革。只有這樣,才能讓政府的公共服務與羣衆的實際需求精準對接。(劉根生)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