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誰會是贏家?

工商社論》

12月初臺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簡稱AZ廠)上機,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隨伺美國總統拜登左右的合照,令人側目。隨着臺積在美擴大投資,拜登得意地宣稱,此舉有可能改變半導體的遊戲規則。更耐人尋味的,是臺積創辦人張忠謀的一席定論:「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也快死了!」

天下大勢,果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儘管全球化是否已死,言人人殊,但在臺積電被削弱海外投資自主權之際,全球化確實正在質變。問題是,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誰會是贏家?此刻志得意滿的美國又真的勝券在握?

其實,這並不是全球化首次面臨逆轉。第一波全球化中斷於一次大戰。二戰後美國取得霸權地位,在共產鐵幕之外的世界,有過第二次全球化,但在1970~80年因兩度能源危機引發經濟衰退,而導致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當前的第三波全球化,源於1990年「蘇東波」民主化浪潮,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在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催化下,世貿組織(WTO)成爲多邊貿易的協調者,其後網際網路勃發、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在在加速了全球化生產鏈的布建。

若要問誰是這波全球化的受益國,主導者美國、應運者中國與臺灣都是。美國受惠於全球分工的價廉物美,享受了卅年低通膨穩定成長的經濟榮景。中國受惠於世界工廠的關鍵角色,迅速茁壯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臺灣受惠於戒嚴時期專業文官的前瞻選擇,以臺積電爲首的科技供應鏈,創造了一個支點轉動地球的小島奇蹟。

如果美中(G2)可以共榮,意味着東亞可以和平。但現實是,美國老大哥吃肉,分盟友喝點羹湯可以,若有人還想分肉吃,連門都沒有。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從十年前歐巴馬時期重新部署「亞洲再平衡戰略」,即已對東風壓過西風產生警戒。

而在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對中國啓動貿易戰之後,不少經濟學家就預言當前的「第三波全球化」即將到頂,因爲養虎(中國)爲患的全球化,已不再符合美國利益。其後天外飛來的兩隻黑天鵝-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造成的斷鏈威脅,更給了現任拜登政府圍堵中俄極權國家的強大藉口。

因此,爲了美國製未來(A Future Made in America),美國政府可以補貼企業,但中國不行;美國政府可以強押臺積電另立「美積電」提供先進製程,但中國不行;外國企業想要領美國補貼,就要與中國劃清界線。

從現階段看,即便民主制度已經變調,但仍是鑑別敵我的好工具,包括傳統西方民主盟友,以及臺灣綠色執政都呼應拜登主張,將中國視爲最主要的敵人,因此附和美國的雙標作爲,甚至還推波逆全球化潮流。

然而當美國擁有了臺積AZ廠,美國科技製造業是否就能重振雄風?身爲全球化受惠者的臺灣,在催促業者東進後,還照樣能在逆全球化中乘風破浪?而民主大聯盟在排除了中國這個首要敵人之後,真的從此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首先,橘越淮爲枳,臺積電之所以能成爲臺灣的護國神山,有其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機遇。正所謂強摘的果實不會甜,強求的婚姻不幸福,張忠謀25年前在美設廠(指1996年成立的WaferTech)的惡夢會不會在AZ廠重現,時間將證明一切。如果綠色執政爲了「延伸國力」,而逼着臺積電到全球開「民主連鎖店」,那麼臺積電管理層與股東的夢魘恐怕沒完沒了。

其次,臺灣在逆全球化中投靠美國,且宣稱東進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卻無法在經濟上全面「去中化」,對岸只要一再祭出產品禁令,便能讓臺灣傷筋動骨,就算狀告WTO,但這個已被川普廢了武功的多邊貿易機制恐怕也無法還我正義。

在外交上,雖然美日同盟再三保證臺灣有事等於美日有事,但想要安居樂業的廠商與百姓不免要問:「爲何臺灣一定要沒事找事?」如果臺灣隨時處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中,執政者又如何專心去擘劃下個護國產業?

最後,抗中唯美是瞻的民主大聯盟,彼此的利益衝突實已浮現。日韓在拜登的「通膨削減法」上吃了虧,荷日半導體設備業者配合美國對中禁運,失掉的業務尚不知如何彌補。更遑論俄烏戰爭劇烈衝擊歐洲政經情勢,振衰起敝與確保歐盟統合於不墜,已成當務之急,大西洋兩端早晚會因爲優先目標的分歧而相爭。

假使逆全球化最終演變成美國的敵人自成一體、美國的盟友拆夥,形成三極區域化對立,造成保護主義再度橫行,結果必然會造成全球經貿萎縮,沒有人會是贏家。但願這種最壞的情況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