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政府推動兩岸大交流的務實建議

3月1日將重新開放臺灣旅行社組團赴陸旅遊,但初期每天上限爲兩千人。圖/本報資料照片

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公開呼籲,繼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應開放兩岸大交流。這樣的呼籲,不但反映了多數國人心聲,更提醒民進黨政府,在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高、黑天鵝頻傳的國際新情勢下,切莫依循過去八年的對陸政策,致使兩岸敵意螺旋持續升高,讓臺灣因錯誤的戰略,付出許多不必要的政治、經濟、社會成本。

衆所周知,自從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舉行峰會後,臺灣問題已成美中共管的課題,兩大國達成的共識包括:一、不希望臺海衝突升高影響疫後全球經濟復甦;二、不支持臺灣獨立;三、支持兩岸對話。事實上,準總統賴清德在勝選感言亦有提到:「兩岸之間對話交流,才能降低風險」,更強調臺灣「必須用交流取代圍堵,用對話取代對抗,才能和平共榮」。陸方在臺灣大選後,不但表示「將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日前亦證實,上海市官員在臺北市政府的邀請下,將組團來臺參加臺北燈會。

種種跡象顯示,在兩岸對話符合各方利益的此刻,兩岸融冰契機已至。然而,要如何落實賴清德承諾的「以交流取代圍堵、以對話取代對抗」的對陸政策?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首先,儘速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臺。目前政府規範的專業領域包括宗教、經貿、財金、農業、勞工、學術、文教、體育等20類領域,這些領域的大陸專業人士要來臺,不但必須由臺灣相關領域的單位邀請,且來臺後不得拆團、行程亦不得隨意變更,可以說是政府掌控度最高的陸團來臺形式。再加上陸籍專業人士通常來臺消費較高,有助於臺灣內需觀光。更重要的是,兩岸長期以來的默契,就是大陸官員若來臺,都以專業人士身份申請。因此,儘速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臺,有助於增加兩岸官方接觸、增加對話的機會。

其次,解除赴陸每日兩千人次禁令。交通部已公佈,3月1日將重新開放臺灣旅行社組團赴陸旅遊,但陸委會表示,基於「對等互惠」原則,初期每天上限爲兩千人。無論是一般常識,或是旅行業者的反應來看,這樣的設限一是操作難度極高,徒增政府與業者執行方面的難度;二是以政治手段干涉自由市場,根本毫無意義。國人是否赴陸旅遊,應由市場機制決定。因此建議政府應解除沒必要的赴陸人次禁令。

最後,善待在臺陸籍人士。臺灣目前有將近40萬名陸配;同時,通過合法申請來臺的陸企也將近1,600家。大陸亦有一些具官方背景的事務性機構駐臺,例如海貿會、機電商會、海旅會等。這些陸籍人士、企業與機構既然都是經過層層審覈、經由合法程序申請來臺,且多在臺恪守臺灣法令、亦無任何不法行爲,政府就應該善待這些在臺陸籍人士;藉由政策上的便利、生活上的照顧,讓這些陸籍人士感受到臺灣的善意。

誠然,兩岸關係錯綜複雜,交流亦有必要循序漸進、並有所規範。老生常談的兩岸經貿鏈結仍深尚且不論,即便從防弊來看,兩岸都必須透過一定程度對話避免誤判。目前臺灣內部最大問題,是對大陸態度的歧異,以致不同黨派、不同團體,時常因對大陸政策或路線的不同而大起干戈,形成不斷貼標籤的荒謬與內部找敵人的肅殺。因此,已有團體建議,應透過兩岸國是會議的召開,討論並擬定一套可行的與大陸互動規範。

此外,學界亦有警示,若臺灣過於偏重所謂的「防禦性中國研究」,則無法客觀掌握現狀、更無法理性評估情勢。爲批判而批判的結果,不但容易出現例如「北京沒有下水道」、「高鐵沒有靠背」與事實差距甚大、貽笑大方的荒謬言論;且將陸方的任何舉措視爲統戰、認知戰,其後果是必須不斷的升高對大陸的敵意與衝突。如此,臺灣將墜入自我實現的預言,兩岸勢必落入不斷對立與衝突升高的惡性循環。

總的來說,兩岸民間社會往來,有助緩和兩岸緊張氛圍;且兩岸交流、對話勢在必行。那麼,與其誇言空談,不如務實推進。相信多數臺灣民衆都認同:臺灣生存的基石,在於兩岸關係的良窳;臺灣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完全無視於大陸。此次總統大選結果,意味臺灣6成民衆對「抗中」路線表示疑慮。換言之,在多數民衆認爲「抗中」並非臺灣最佳利益的前提下,盼執政的賴政府能體察多數民意、揚棄意識形態,務實推動兩岸交流,爲兩岸創造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如此,纔是真正的愛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