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缺工」關鍵課題不解,恐危及經濟穩健發展

各大醫院鬧護士荒,護理師短缺迫使醫院關閉病牀、病患淪爲「急診室進、急診室出」的人球,醫療品質大幅降低。圖/本報資料照片

勞動部預定9月4日召開今年的最低工資審議會,由於勞資雙方對於最低工資調整的方向已有共識,預計將會通過3~4%的漲幅,這是從民國105年起連續第九年調漲基本工資,而且行政院決定爲軍公教人員加薪,臺灣勞工與公務員全面薪資調升,與美日等國際趨勢同步,勞動條件繼續改善。

最低工資會議未開已有共識,並不是資方佛心送錢,而是更關鍵的「缺工」問題日益惡化,企業爲了正常營運,早已主動調升員工的薪資。從總體經濟發展要素來看,隨着股市上揚與企業獲利增長,臺灣的「資本」供應充沛,但是「勞動力」緊俏卻成爲經濟成長的瓶頸,從蔡英文總統時期持續多年推動的調升最低工資政策,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個問題不是勞動部可以處理的,行政院應從經濟長期穩健發展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政策來因應缺工的挑戰,打通阻礙經濟增長動能的瓶頸。

近日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公開呼籲,儘速召開「全國缺工會議」,邀請企業界與政府直接溝通,全面盤點缺工的問題。商總的提議似乎獲得勞動部的正面迴應,預計9月、10月召開缺工會議,會議重點初步設定在開放僑外生進入服務業,也分享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面對缺工問題訂定的政策。

我們認同商總的呼籲,但是,缺工問題不只是傳統的製造業、餐飲百貨等服務業,更是臺灣各行各業同時面對的嚴峻挑戰,包括大衆運輸等交通事業、因爲科技業增設新廠、全國各大城市大量啓動的公共建設與都更危老改建,營造工人的短缺也成爲難以解決的瓶頸,還有攸關國民健康的醫療保健、長照行業,都面臨嚴峻的缺工挑戰。勞動力供給緊俏是結構性、長期性的問題,不是企業調高薪資就可以解決。

我們也認爲,缺工問題是臺灣少子化、以及年輕工作者對於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文化回異於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問題。民國40、5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曾經每年供應40萬名勞工,任勞任怨辛勤工作,如今戰後嬰兒潮正在快速退出勞動市場,替補的是民國80年、90年後出生的世代,但是民國80年後每年出生人口已經減半到20萬人,而且是在優質的教育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中高階勞動力,不只數量上有巨大的缺口,年輕的中高階勞動人口對於工作時間、勞動條件的基本要求遠高於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勞動力世代轉換的過程中產生的缺口,亟待有效的勞工政策來協助,否則既有的產業與社會運行勢必出現危機。

類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全國各大醫院的護士荒就是最佳的例子,老一輩的護理師願意以月薪六、七萬元的薪資長時間工作、以醫院不斷變動的醫療需求爲職志,服從醫師高壓的要求,但是年輕的護理人員以合法的勞動條件爲首要考量,護理師短缺迫使醫院關閉病牀、大量病患淪爲「急診室進、急診室出」的人球,醫療品質大幅降低,危害國民健康。衛福部雖然祭出40億元的護理師人力整備報告,提高夜班津貼,卻無法有效解決現有困境。

公車司機荒也同樣造成公共服務品質下降的挑戰,桃園、新竹、苗栗縣市政府祭出每名司機補貼一萬元,勉強維持既有公車服務水準,臺北市公車「月薪七萬元」仍然找不到司機,交通部公路局不斷加碼各種津貼,訓練期間給兩萬七千多元的考照補助、受僱滿三個月最高可領六萬元的獎金,卻仍然無法解決公車司機缺工,假日必須減班,平日既定班表因爲缺乏司機而暗中取消。

這些都不是臺灣獨有的困境,日本早就引進外籍勞工進入公共運輸產業,成爲公車、鐵路、甚至計程車司機,政府發給外籍司機「特殊技能工作者簽證」,交通監理單位制作中文、韓文、越南文的駕駛執照考試,來協助業者引進外籍司機。日本在醫療與長照領域也引進大量外籍勞工擔任助理,協助日本籍的護理師提供服務。

商總呼籲召開全國缺工會議,只有勞動部來參與顯然是不夠的,今年初營造業與科技業期望引進印度勞工,在前任勞動部長許銘春任內就意外發生政治攻擊的困境。

行政院長卓榮泰應該拉高層級,全面探討缺工問題,除了短期加速開放僑外生來解決商總關注的服務業缺工,還要針對公共服務與關鍵產業提出全面的解方,更要嘗試將勞工政策與中長期的產業自動化趨勢進行配套規劃,甚至納入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多元移民政策,從長期經濟穩健發展的角度,制訂有效的政策來緩和勞工世代轉換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