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專題之六》臺商受限規模影響小 反思臺灣共同富裕在哪?

在陸臺商觀察,臺企以中小企業居多,不像大陸民企動輒幾千億人民幣資產,在這波推動企業助力「共同富裕」風潮應不會被涉入。圖爲上海臺商學校。(中新社)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發表如同新國策的「共同富裕」概念,明確要求大型企業、高收入人羣多做公益,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增加公共服務覆蓋面等。在陸臺商觀察,臺企以中小企業居多,不像大陸民企動輒幾千億人民幣資產,在這波推動企業助力「共同富裕」風潮應不會被涉入。但由於稅務是調節收入最佳方式,未來大陸在稅制改革、查稅面向應會更趨嚴,臺商過去一些操作「灰色地帶」恐逐漸縮減。

擔任陸委會臺商張老師、華信國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袁明仁也認爲,從大陸做法提供反思的另一層面,是臺灣爲何至今不曾思考實踐「共同富裕」。例如上市櫃公司在獲利良好時,分潤員工、加薪等福利是否總沒跟上,近年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等問題,也沒看到政府有政策來決心改善。

觀察大陸民間迴響,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聽到許多打工族與白領大表贊成。他說大陸14億人口畢竟還是中小收入人羣居多,也許調整過程中有些大型資本家不習慣,但終究還是少數。同時他也聽聞不少家長叫好,像是「雙減」舒緩沉重的課後補習費與小孩作業等。

至於透過「共同富裕」協助中等收入人羣增加,會否影響未來臺商經營這點則各有看法。吳家瑩認爲在「共同富裕」概念下,近期甚至有陸企發送公司股票給員工,未來在陸經營可能要面對福利薪資加速擴張趨勢;袁明仁則認爲在疫情衝擊尚未回溫下,臺商要大力加薪恐怕力有不逮。

但整體來說,吳家瑩指出,臺商如今在大陸規模多屬中小企業,且耕耘的多屬實體產業「都是一塊錢、一塊錢在賺」,比起獲利、規模巨大的互聯網科技巨頭或大型民企,這波風潮應不至於涉及臺商。

袁明仁分析,「共同富裕」如今是無論民主、共產國家都要積極發展的方向。但值得關注的是後續具體政策。他說從一發布立即有不少大陸巨頭企業紛紛出錢、送股票,但這種作法坦言主要還是基於大陸官方政策壓力,長期恐造成不同收入間的階級對立,因此勢必要形成一個具體可控的機制與框架。

針對階級對立,上海臺協副會長蔡世明則認爲應該不至於太嚴重,透過前幾年大陸推動的全面脫貧後,已把最底層的貧困人口問題改善,下一步就是針對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再做調整。